,來個裡應外合,共同瓜分了明國。
世家大族懼怕邊軍兵鋒,但他們很清楚,明國周邊各國可不會放過這個好機會。邊軍要是全調回了,邊境怎麼辦。明國皇帝是不可能大批調集邊軍的。
邊軍調的少了,他們也不會太過擔心。大明高手是眾多,但暴亂的地方更多,一個一個的處理,累也累死他們。明國邊境漸漸不穩,內部更是紛亂。大明似乎陷入無休止的漩渦之中,形勢似乎也越來越緊張。
大明國上下人心惶惶,局勢好像沒有因皇帝的迴歸而安頓下來,反而給人一種更加危險和不安的感覺。尤其是明國這樣一個剛剛吞併他國壯大起來的國家,國內大部分新佔土地的民眾,還並不是太有歸屬感。這一次的搔亂,更加深了新站區的不安。
所謂的有識之士就看出來了,明國皇帝一回來,不穩定朝局,而是舉起屠刀的決策從根本上就失誤了。明國不能再這樣下去了,若在這樣下去。那看似強大的明國,頃刻之間就會分崩離析。不少人站出來呼籲,要劉玉與世家大族和平相處。
世家家族是國家統治的基礎,神州大陸,各個國家,莫不是皇帝和世家共治天下。甚至有人就堅持向皇帝上書,讓他停止這些無休止的鬥爭,大家坐下來喝喝茶,談一下,總能找到解決辦法的。
但真正精明之人,則是看出來,大明內外這麼鬧騰,明國皇帝對此彷彿一點也不擔心,絲毫沒有什麼特殊的舉措。朝廷除了調回一定的邊軍之外,就一直是保持沉默。這不正常,很不正常。
一個不太好的想法,出現在他們的頭腦之中。莫不是明國這是要將那些不安定因素引出來,然後一舉剷除,好整合全國的勢力。鞏固明國的統治,為明國繼續擴張做準備?
這個想法很瘋狂,不過想想大明國這幾個月來的瘋狂擴張,毫不猶豫的跟赤炎宗撕破臉皮,就知道明國皇帝是一個瘋狂的不能瘋狂的人。這個想法也不是沒有這個可能。聰明點的人,就立刻嚴令各家子弟,按兵不動,靜觀其變。
很快,那些按兵不動的人,就都得到了回報。因為不久之後,明國四處邊境之上,相濟傳來捷報,大勝的捷報。有了這次大勝,大的這些各國聯軍幾乎潰不成軍。明國的邊軍,算是空出來了,那些敢沒事找事的世家大族,一下子算是徹底懵了。
到現在所有人才反應過來,皇帝大量調動邊軍實際上只是個幌子,吸引周邊聯軍瘋狂進攻的幌子。就是要他們把全部兵力拿出來,趁著明國內亂之際趁火打劫。
然後,這些趁火打劫的軍隊,就會一頭扎進明國的邊軍的圈套。最後被明國徹底擊潰。再加上明'***'隊之中,高手中奪,頂尖高手更是不少。這些軍隊按兵不動小心謹慎還好,一旦他們大舉出動,根本沒有還手之力。
再看看那些調回來的邊軍,那哪是邊軍。那分明就是一群傳上邊軍甲冑的民夫,原本負責押送軍糧器械的。由於軍隊之中,都有頂尖高手在,這些人也沒敢仔細探查。讓世家大族懼怕的那些隨軍的高手,更是一個都沒有,全天下人都讓明國皇帝耍著玩了。
結果邊境之戰,以明國大勝而告終,各國的聯軍,被打的潰不成軍;幾乎就沒剩下什麼成建制的軍隊了。明國邊境暫時無憂。這些國家要想再聯合起來的話,可要花費不少的時間。
更何況,聯軍軍中的高手,被殺的殺不多了。那可都是王朝,宗門支援的,都是心頭肉。這一下讓人殺了這麼多,心疼還來不及的,再派上去送死,誰幹哪。
這其中,跟明國最不對付的赤炎宗的人損失最為嚴重。別的宗門也許也就是派人應付一下,他們可是真下血本,可這次精英弟子死傷慘重,再加上太上長老死訊的傳來,內部真的如同劉清說的開始爭權奪利,掌門都差點讓人給廢了,在一時半會是不會跟明國對上了。
明國邊軍空出來了,邊軍之中大量的頂尖高手也空出手來了。這些敢於惹事的世家家族,這下可真是慌了手腳。一旦邊軍迴歸,兵鋒所指,那他們還不連渣都不剩。
因而,邊境大勝的訊息一傳來,這些人就趕緊投降。那場面,可謂是爭前恐後,託關係,正著喊這要招安,生怕晚一步,全家老小都要上斷頭臺。
劉玉提出了一系列條件,這些世家大族智慧全盤接受,乖乖挨宰,不敢有絲毫反抗之心。劉玉趁機將這些大族使勁的壓榨,就算剝削的再厲害,只要沒殺他們,他們都得感恩戴德。
趁著這個機會,劉玉直接在大明內部推行新政,收回世家大族大量特權,包括私兵數量,家族祖產,土地等等,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