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古至今,一向都有窮兵黷武導致毀家敗業,從來未聞連年用兵而成王道盛世!西北彈丸,土地貧瘠,龐大軍旅令百姓不堪重荷,長此以往,勢必捉襟見肘,無排程之糧,少週轉之銀!
且,各路統領權力過大,長期統軍,容易專權獨斷,令兵士只知將領而不知國家,非久遠之計、社稷之福!
幸賴風侯英明,拋開成見,與諸侯化干戈為玉帛,更兼收復玉門關,拒呼蘭於雄關鐵壁之外!唯今之計,當趁此良機削減兵馬,熄滅烽火,安養生息,藏富於民,十年之後方有小成,令西北成為人間之天堂,而風侯亦將汗青留名!
若要妄自用兵西域、轉戰印月,或者窺視中原,則是萬萬不能,無異於釜底抽薪、涸澤而漁!
……”
洋洋灑灑的萬餘字,出自那個名叫司馬淵的老頭。
這個來自江南、被歐靜極其看重的內政官員,引經據典,結合西北現實,當眾向風雨建言。
整篇文章,運用了非常詳實的資料,展現了風雨軍這些年來所取得的成就,揭露了遺留下來的許多問題與隱患,令人不得不為之深思。
但是另一方面,這個耿直的老頭直言不諱的語句,毫不留情的指責了風雨的好戰,強烈反對風雨繼續用兵,甚至還建議要削減軍隊,限制將領,這些都猶如致命的箭矢命中了要害,無意間引發了風雨軍內部巨大的波瀾,各方利益團體因此而爭論不休。
於是,這篇萬言書就如同導火索,立刻導致了風雨軍內部文武官員們對立和紛爭。
首先響應的是陳善道為首的清流派:
“好戰者必亡!現今涼州擁有秋風、青龍、白虎、黑狼、碧蛇、赤獅六大軍團,更有規模龐大的預備役,涼州子民十人中便有兩、三人從軍,甚至還將弱質女流組建起來,投入到沙場之上,實在是亙古未有!”
“軍旅過多,必然影響內政,武人專權,更是後患無窮!懇請風侯明鑑,削減軍隊,整頓行伍,限制軍中將領,由文官監軍,將卒定期互調,可保萬全!”
面對文人們的攻擊,那些赳赳武夫們的反擊就顯得直截了當,殺氣騰騰了:
“沒有老子在沙場上流血,哪來的你們這幫窮酸在這裡搖頭晃腦的胡言亂語?”
“***,哪個兔崽子要敢對老子過河拆橋,老子一刀砍了他!”
“風侯是咱們風雨軍的風侯,他可不會這麼糊塗,都是這班屁事不頂的文人在搗鬼,咱們索性殺了這幫傢伙,省得風侯為難!”
……
諸如此類的議論,在風雨軍的中上層軍官中廣為流傳,也幸好風雨在軍隊擁有著無與倫比的威望,本人也從來沒有把這些削弱將領權力的建議放在心上,加上最會鬧事的赤獅軍統領洛信遠在印月戰場上,而秋裡、朱大壽、白起等人都還算頭腦清醒,及時壓制了部下的蠢蠢欲動,這才沒有發生兵變。
“書生之見,不可以當真!”
風雨在安撫這些將領們的時候,是如此安慰的。
雖然他也清楚,這些將領長期統率固定的軍隊,難免會形成山頭主義,甚至會留下可怕的後患,但是在戰爭時期確保軍隊的戰鬥力是第一重要的事情,即便要削弱將領們的權力也必須做得不動聲色、皆大歡喜,絕對沒有天下未定就自毀長城、傷筋動骨的道理。
更何況,本來就依靠軍隊起家的風雨,對自己在軍隊的威望還是很有自信的,所以僅僅是密令血衣衛加強監督了事。
總的來說,風雨並沒有對這樣的爭論非常擔憂,反而很高興看到麾下官員和將領們的這種有助於自己掌握大權的對立,真正讓他感到頭疼的是,因為這場演變為文武官員對立的爭論,使得原本就反對風雨援助朝廷糧草去討伐龐勳和驅逐安宇的武將們,藉此機會更是堅定了自己的立場,態度非常堅決:
“既然涼州財政這麼緊張,那還援助這些糧草幹什麼?”
“咱總不能自己吃不飽,還要照顧那些王八羔子吧!”
“都是援助這些糧草給惹的,否則那幫文人哪來得這麼多借口?”
“絕不能夠白白便宜那些害了咱們無數兄弟們的敵人!”
“風侯心太軟了!就是被那些文人迷惑的,兄弟們應該聯合起來勸諫風侯,征討燕南天,奪取聖京城,到時候咱們就保著風侯登基做皇帝,大家就都是開國功臣了!”
……
諸如此類的議論,反映出軍隊的不滿,尤其是失去了耶律父子的黑狼軍,情緒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