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陀羅為第四等級,指壓在社會最底層的勞苦大眾。
他們最初是由被征服的各族組成,後來也包括由於種種原因而被降到這個最卑賤等級的自己的族人。
他們失去了政治、法律和宗教上的一切權利,處於不受保護、冤苦無告的低賤地位。他們從事農牧漁獵,以及種種當時被人視為低賤的職業,其中有少數自食其力的工匠,但多數淪為傭工和奴僕。
作為最低賤的等級,首陀羅的地位和奴隸相差無幾,其中也有一些人就是奴隸。
種姓制度一旦固定下來,各個等級所從事的職業就不能任意改變。各個種姓之間原則上禁止通婚。種姓制度的本質是保護上層種姓的特權地位。它透過宗教、法律、社會習俗等種種手段為婆羅門、剎帝利兩個統治階層披上神聖、高貴的光環,讓吠舍、首陀羅供養侍奉他們。
由於種姓制度在以後各時代有變本加厲之勢,它一直是印月民眾沉重的鎖鏈。
首陀羅出身的阿育王,原本只是為國王飼養孔雀的僕人,因為機緣巧合而深受國王的信任,被國王任命為將軍,在戰場上建立了不少的功勳,最後大權在握的他殺了國王,娶了國王的女兒,繼承了王國。
之後,又四處征戰,不僅將北印月統一在手裡,而且還將勢力滲透到了南印月,大有成為歷史上統一整個印月半島的第一人之勢。建立了包括五永珍兵,二十萬騎兵,七十萬步兵在內的龐大軍隊。
但是在風雨看來,這個龐大的阿育王朝實際上存在著很多的隱患。
如果在一個平靜的年代裡,阿育王也許真的會成為一個最偉大的君王,但很不湊巧的是,這是一個群雄並立的年代,呼蘭帝國在北面如日中天,透過對大陸公國的控制牽制著阿育王朝,大食帝國也正處於宗教的鼎盛時期,宗教勢力的東擴恰恰和秉持佛教的阿育王朝產生了激烈的碰撞。
國內則因為嚴厲的種姓制度造成了嚴重的對抗和矛盾,雖然是首陀羅出身,阿育王半點都沒有想過要改變種姓制度,再加上被征服國的餘黨依然在四處活動,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復國,臣服於阿育王的各土邦王公貴族的忠心,也顯然是以阿育王的赫赫武力為前提的。
這一切對於決心透過擴張疆域、征服四夷來提高自己的威望和權勢,重振聖龍雄偉,再造神州盛世的風雨來說,實在是一個不錯的機會。
雖然有許多困難,但是有著敏銳政治嗅覺和軍事才華的風雨,感覺到這塊土壤應該成為聖龍中興的第一個戰利品。
半島自身的各種矛盾促使這裡相對呼蘭更容易征服,而肥沃的土壤、發達的經濟和遼闊的疆域,使之一旦被征服下來,促使聖龍國力大增尚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將喚醒聖龍人沉睡多年的尚武精神,使得原先閉關鎖國、老子最大的井蛙心態轉變為萬里覓封侯、喋血建功名的進取奮發,從而最大限度的凝聚民族向心力,一致對外迎來聖龍的第二次大擴充套件。
“我來了,美麗的土地!”想到這裡,風雨輕輕的自語了一聲。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對於年輕氣盛的定涼侯而言,國內的手足相殘既不屑、又心痛,多少民族精英就這樣自相殘殺,無疑是親痛仇快,削弱了神州自身的力量。
他決心以對印月的西征來拉開聖龍團結對外的序幕,以此作為神州尚武精神再次煥發的起點。
就在風雨踏入印月半島之際,在尼、錫、丹三國也很快燃起了熊熊戰火,一時間金戈鐵馬、風雨飄搖。
“哈哈,看來我軍在這個月底就可以到高唐會師舉行慶功宴了!”阿育王朝的遠征軍統帥巴布林騎在戰馬上,意氣飛揚。
短短五天工夫,阿育王朝的大軍兵分三路,由於錫國和丹國早就被印月滲透,所以沒有多費周折。
第一路在大將阿瑪的帶領下,以三萬兵馬拿下了丹國,第二路在大將莫克斯的帶領下,以兩萬兵馬控制了錫國,將原本彼此間還遮遮掩掩的統治與被統治關係徹底挑明瞭。
如今自己的主力組成了第三路,在尼國親印月派實力的幫助下,也進展迅速,一舉奪取了國都、監禁了國王。
雖然尼國主戰派的領袖迦葉王子正在滿迦堡集合反抗勢力,不過憑著自己身經百戰的十五萬大軍,又豈是區區一個尼國所能夠抵抗得了的?
想到了這裡,巴布林的目光遠眺東北方,一旦拿下了滿迦堡就可以到達廣闊的高唐,雖然駐紮在高唐的風雨軍傳說非常能征善戰,但是風雨軍本身受到了北方呼蘭帝國的牽制,國內也有不少敵對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