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良知”,不是靠科學方法獲得,而是跟得道的高僧一樣,完全靠領悟獲得。佛教中觀音菩薩可以用一句話點破凡夫俗子的悟性,使他成為神仙,陽明學派更注意這個契機。而領悟是獨佔的,不能公開驗正。於是,到了後來——王守仁逝世一百餘年的下世紀(十七)中葉時,陽明學派遂走入空疏的幻境,一些墮落的陽明學家跟酒肉和尚一樣,認為貪贓枉法,照樣可以使自己成為聖人,引起理學家的反擊,遂轉衰落。
十 三部小說
其次,我們敘述三部小說。
中國文學的發展,像一列車廂分明的火車,從紀元前五世紀的《詩經》,發展到紀元前四世紀的《楚辭》,再發展到紀元前二世紀的漢賦,然後發展到八世紀的唐詩,十一世紀的宋詞,十三世紀的元曲。到了本世紀(十六),則開始了一個新的時代——小說時代,有三部代表中國文學高度成就的長篇小說,先後出現。
三部小說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施耐庵的《水滸傳》、吳承恩的《西遊記》。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人說他是浙江杭州人,有人說他是山西太原人。有人說他是十四世紀人,有人說他是上世紀(十五)跟本世紀(十六)之間的人。我們不知道正確答案,只知道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小說家。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文學,描寫第三世紀三國時代——曹魏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