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取的遼陽(遼寧遼陽)。三年後(一六二五)再遷都瀋陽(遼寧瀋陽),步步進逼明帝國。明年(一六二六),努爾哈赤親統十一萬沒有戰敗過的精銳兵團,圍攻寧遠,企圖把山海關外的明政府的勢力,全部肅清。結果遭到失敗,努爾哈赤被守軍使用的葡萄牙巨炮擊中,重傷而死。
四 清帝國以戰迫和
努爾哈赤的逝世對後金汗國沒有重大影響,這是新興政治力量的一種重要考驗。他的繼承人皇太極於老爹死後的次年(一六二七),對寧遠發動第二次攻擊,被袁崇煥第二次擊退。皇太極在回軍途中順便進攻錦州,又被守軍擊退。明政府宣傳這次戰役是“錦寧大捷”。
皇太極同他老爹一樣的幹練,他綜合分析寧遠城外失利的結果,得到一個結論。認為明政府雖然困於國內如火如荼的民變,日趨衰弱,但邊疆上的重點實力仍不能忽視。他希望跟明政府和解。只要明政府承認他的汗國存在,他願意結束戰爭。
於是。皇太極採取行動,一是用武力征服南方的朝鮮王國和西方的蒙古察哈爾部,以切斷明政府的左右兩翼。一是繞過寧遠(遼寧興城)和山海關,從另外的道路,攻入中國本土,對明政府施以壓力。這兩者他都做得非常成功,朝鮮國防軍潰敗,在亡國和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