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當然是最好的,就算不成功,在婆羅門教內部也造成了分化,如果這個分化足夠大,軍情司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
次日,軍情司和兵房共同制訂的波斯灣行動方案呈到衛希顏案上。
衛希顏閱過後,修改了兩項,提交政事堂。
三日後,朝廷批覆“可”。
五月二十七,波斯灣戰爭爆發。
☆、世界之局(四)
最初;波斯灣戰爭是西塞爾柱帝國和夏國的戰爭。
五月二十七,西塞爾柱帝國出動一千艘戰船,攻打夏國的波斯灣海港布什爾。
作為曾經雄霸地中海的大帝國,大塞爾柱稱得上傳統的海軍強國,但是大塞爾柱帝國已經四分五裂了,曾經揚帆地中海的海軍被沿岸的穆斯林王國佔去;而西塞爾柱帝國並無地中海沿岸的疆域,以前的海軍當然是撈不上的;於是在自己的領海內新建了波斯灣海軍,並與波斯灣西岸的卡爾馬特穆斯林王國有過幾次海戰;算得上有經驗的海軍了,但與大帝國時期的海軍是不能相提並論的,無論是戰船規模;還是海戰能力。
所以,西塞海軍出動的這一千艘戰船看似多,其實多數是一千料以下的小型戰船,可載兵士五六十人,主要戰術是包圍後打接舷戰。
與西塞海軍比起來,夏國海軍只有四百艘戰船,數量上懸殊得緊。但是夏軍的戰船除了部分是由當地商船改造的戰船以及從海盜中繳獲的中小型戰船外,其餘多數是大宋賣給夏國的一千料以上三千料以下的水師戰艦,其裝備更是冷兵器戰艦的頂端。夏軍依靠這樣的戰艦在波斯灣、大食海和西印度洋清剿了不少海盜,還隱下旗號打劫了不少販運黑奴的大食商船,其豐厚收穫是夏國這些年能快速發展的原因之一。
夏國海軍中就有不少打劫“解救”出來的黑奴,他們對穆斯林王國充滿了仇恨,又因為一無所有,而軍功能讓他們獲得財產,都抱著拼死得富貴的心態,而党項族的水兵為了捍衛生存之地,其搏戰之心不會比黑人水兵小,還有一部分水兵是波斯的奴隸,與黑奴一樣,為了捍衛自由,可以死戰之。
西塞海軍計程車氣也不差,為了驅逐佔領國土的異教徒,這些穆斯林信徒有著為聖戰赴死的信念。
雙方在士氣上相差無幾,雙方的海軍兵力也相差無幾,西塞軍在戰船數量上佔優,而夏軍在戰船配置上佔優,所以,初期的海戰雙方打了個旗鼓相當,幾場海戰下來,勝負五五,各有損折,但都沒有傷到主力。
所以,這場戰爭打了一個月,從波斯灣內打到波斯灣外,打到西印度洋,卻沒有出現能夠“一錘定勝負”的戰役。
於是,西塞國便拉盟軍入場了。
西塞國的盟軍來自於是波斯灣西岸的卡爾馬特國。
這兩個國家因為陸上領土和海上貿易有過幾次摩擦和戰爭,但畢竟都屬於穆斯林,卡爾國政教合一的首領伊瑪目也是奉巴格達的哈里發為宗教領袖的,西塞蘇丹以哈里發的名義發動驅逐異教徒的海上聖戰,卡爾國伊瑪目不太好拒絕,更何況,夏國佔據波斯灣東岸,也有損卡爾馬特國的海上利益。
於是,卡爾馬特國響應巴格達的“聖戰”號召,出動七百艘戰船,加入到波斯灣戰爭。
夏國一下陷入劣勢。
就在這時,夏國也有了“盟軍”。
這個盟軍卻不是來自於大宋,而是夏國的覆國之敵——大周。
大周帝國向塞、卡兩國宣戰。
參戰的理由是:塞馬聯軍打劫路過的商船隊伍,造成人員損亡,其中就有大周的商船。
衛希顏聽了軍情司的彙報後,嘴角直抽。
大周這個宣戰理由還真不是找的藉口,就有那麼一夥海盜扯著西塞和卡爾國的海軍旗幟,趁著三國海戰的當兒趁火打劫,但他們實在太沒有眼力見,趁火打劫的物件恰恰是偽裝成商船隊伍的大周海軍,正想經過戰場外圍造成個“誤傷”什麼的,結果就有這麼一夥“塞卡海軍”撞上門來,真是瞌睡有人送上枕頭。
總之,大周將錯就錯,認定了打劫他們“商船隊伍”的就是塞卡兩國的正規海軍。
還順手給大宋遞了個參戰的理由——被襲的商隊中也有大宋的商船。
“柴贇這傢伙有夠無恥的。不過,還算上道。”
衛希顏對北周摻合戰事是有預料的——即使柴贇不知道波斯灣是“石油海灣”,但是在西印度洋佔領海上據點是符合大周利益的。不過,北周搶在大宋參戰之前出兵,這一點卻是出乎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