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國家與羅馬天主教國家本來就有夙怨;“十字軍東征”就主要這兩個信仰世界的國家爭地盤。因為基督教最初是從大食半島、敘利亞、埃及這些地方起家的,結果被後來居上的伊斯蘭教給趕到歐洲去了,這仇怨可就大了。
所以;兩個信仰世界的法學者能夠好端端坐到一堆交流學術,本身就是件挺奇葩的事;若不是主辦方的強力——眼目所見大宋帝都的繁華由此推及這個帝國的強盛,以及名可秀這位“教宗”入場懾人的氣勢——讓雙方心存忌憚;沒準早就掐架了;但即使言行上有收斂,終究是看對方不順眼的;想方兒挑刺就是正常的。
於是,伊斯蘭學者就發難了,對基督教會法排在他們之前不滿了。
按大會的規定;除了東道主國家的法系是最後闡述外,其他法系都是按成文法產生的先後來安排順序,而基督教法誕生在伊斯蘭教法之前,自然是在前面闡述。但是,伊斯蘭學者認為,已經講過羅馬帝國的古典法和“東羅馬帝國”的新法,佔去了五天時間,沒道理後面又是講基督教法——伊斯蘭學者將羅馬法的兩個法系都歸為基督教法系,至於東正教和天主教的分裂他們不管。
伊斯蘭學者這一攪合可把羅馬天主教國家得罪狠了,當場便捋起袖子吵了起來,若不是雙方座位隔遠,估計還要衝上去扭打,這些信教的學者瘋狂起來也不會顧什麼禮節。
拜占庭學者又在其中起鬨,看似偏幫同為基督教的歐洲天主教諸國,實則暗中添柴,唯恐火焰不高,兩邊吵得越厲害他們越樂。
宋周學者看得目瞪口呆。
吵到最後實在不像話了,範浚這才打圓場,建議用抓鬮的方式解決爭端,端看兩邊的運氣了——天主教和伊斯蘭教對這種和稀泥的方式自然是不滿意的,但範浚身為大會主持有裁決的權利,加上還有名可秀這尊“教宗”做後盾,這種看似兒戲的方式不得不為雙方接受。
而運氣之神站在了伊斯蘭教那邊,歐洲天主教只得自嘆倒黴。
這只是大會的一個插曲,但從側面顯露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之間尖銳的矛盾。
在伊斯蘭教法之後,闡述基督教會法的是羅馬教廷的樞機主教(即紅衣主教)歐內·迪亞里,主要闡述羅馬天主教的教會法——存在於拜占庭帝國以西的歐洲國家。
講到基督會法就要講到它的起源。基督教興起於耶路撒冷和迦南之地(今巴勒斯坦、以色列),當時屬於古羅馬帝國,在經過迫害和復興的曲折發展道路後,成為羅馬帝國最大的教,而在羅馬帝國分裂後,基督教也分裂為天主教和東正教。所以,從起源來講,天主教的教會法與東正教的教會法都是建立在古羅馬法的基礎上。儘管二者存在著教會法與世俗法的矛盾與衝突,但也存在著互相滲透和影響,互相借鑑進行補充和完善。
在拜占庭帝國,因為教會的最高權利屬於帝國皇帝,所以世俗法,即查士丁尼法與教會法基本是統一的,教會法只多了宗教祭祀、儀式、教務等方面的規範,教士犯罪也是由世俗法庭審判,所以世俗法與教會法的衝突不大。但在羅馬天主教國家,世俗法與教會法的矛盾與衝突就比較大,又以英格蘭為最,國王治法權與教會治權法產生了尖銳矛盾,不過,在多數天主教國家裡,還是以教會法為主。
儘管天主教的教會法與世俗法衝突較大,但是教會法對世俗法的借鑑也是比較多的,包括古羅馬法和拜占庭法在內。比如,拜占庭法對離婚的嚴格限制就影響了教會法。這個影響也是相互的,比如因為基督教法的影響,羅馬法重修了家庭法,在法律上給予妻子比以前更平等的權利,取消父親對子女生殺予奪的權力,事實上削弱了羅馬法中的“家父權”——從人權來講,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在闡述基督教會法的第二天,京城發生了一樁民事案子。
這是一樁案子婚姻糾紛案,事主是長杭府轄下的富春縣的民戶,因為被告吳重九對縣衙的判決不服——按照《宋刑統》規定的上告程式,事主不服判決的,可以申請二審,如果二審仍然維持原判決,事主不服可向上一級司法衙門遞狀子複審,這狀子就遞到了長杭府。
因長杭府在京師,在司法官員的設定上有些特殊的規定,實際上不同於其他州、府——長杭府除設府尹一人外,還設有判官、推官四人,分日輪流審判案件,並有司錄參軍一人,專門處理戶口婚姻等糾紛。於是這案子就遞到了長杭府司錄參軍朱熹的案頭上。
而這段時間,包括大理寺、御史臺、刑部、京府在內的司法官員都是作為旁聽人員列席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