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類:
1、宜居星球。
這是最主要領土,國民是國家的根本,土地、政權、軍隊、歷史等等皆為國民所創造,因此,國民賴以生存的地方也是星際國家根本之地,適宜國民居住的宜居星球是最為寶貴的資源,也是星際國家領土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資源星球。
宜居星球由於其珍貴性,各國往往會重點保護,儘可能維持其生態環境的自然屬性,除非窘迫到極點的國家,都會在宜居星球之外開設資源星球,用以進行對環境危害性極大、容易造成汙染的工業生產、礦藏開採、能源收集等維持國家運轉的行為,很多國家甚至將農業也搬離了宜居星球。
這類星球的設立一般以靠近宜居星球為原則,因為其集中了該宜居星球所在行星系最主要的工業、能源甚至食品等行業,但也有很多資源星球的設立是為了星球上的特殊礦藏或能源,因此距離宜居星球很遠。
3、專屬星球。
這一類領星不一定有什麼具體作用,但屬於該國擁有完整所有權的星系的一部分,天然屬於該國領星。
二、領宇主要是指該國擁有的宇宙空間部分,分為三類:
1、領內宇域。
包括國家領土範圍內的所有宇宙空間,比如說,如果地球人衝出了太陽系,在太陽系外發展人類領土,那麼,太陽系內除了星球及其大氣層部分的外空間就屬於內宇,這一區域神聖不可侵犯,非該國允許不得進入。
2、直屬宇域。
若是各個星系(類似太陽系的行星系)連成一體,統歸一國,那麼,這些星系之間的宇域天然屬於該國,這些星系連成一體的整體部分向外擴充套件的一定宇域也屬於該國。
3、毗連宇域。
這是指一國直屬宇域外一定範圍內的宇宙空間,在這部分宇宙空間,該國可以對海關、財政、移民、衛生等事項行使某些管制、巡查的權利,但該國不享有該宇域主權,也就是說,其作用是作為緩衝接觸地帶。
三、殖民地顧名思義,就不贅述了。
星空地理類世界星際交通線及與星空國家國土形態
人類世界的星際交通線主要得益於某高等太古文明所遺留星空之門。
在宇宙,除了自我發展的源髮型文明,最快的發展方式便是站在巨人肩膀上,也就是藉助其他文明的成果,一般來說有五個途徑:戰爭掠奪、交換、贈與、學習、繼承改進。
戰爭掠奪常常出現在差不多的文明之間,也有攀錯科技樹,某方面發達,但戰力不行的文明被落後文明戰敗掠奪的情景出現。
交換也基本上發生在地位相等的文明之間,以政治交換、經濟交換、特殊交換等方式進行,當然,也有武力脅迫的不等價交換。
當然,也有比較好心大方的高等文明扶助低等文明的情況,那就是贈與或者學習。
但這種行為往往發生在差距極大的兩個文明之間,就好像古中國的唐和日本的關係一樣,日本派遣遣唐使學習,而唐也不進行封鎖,但從整體來看,這種行為若是找得物件不好,反而會產生反效果,國與國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不能消除彼此差異,成為一家,文明與文明的本質只會是競爭,乃至戰爭。
而繼承改進相對其他方式來說更看運氣,因為繼承改進的主要方式是透過對高等文明遺物的解析發展為自身的文明養分。
人類是幸運的,星空之門和星際交通線就是源於好運的繼承並進行改進。
星際交通方式很多,與宇航法有關,但相比較超光速飛行、空間跳躍這類方式,星空之門這種用亞空間通道連線彼端的星際交通方式更加經濟、方便、安全。
也因為屬於繼承,人類在踏上宇宙之初就從儲存完好的亞空間通道開拓了大片宇域,獲得了生存空間,當然也有壞處,提前與很多外星文明碰面後,人類一度損失慘重,甚至面臨滅亡境地,但撐下來後,也終於獲得了星空世界的一席之地。
但這種交通方式帶來的弊端並不只是不確定性這一項,還有國家國土形態的犬牙交錯,因為,在這種交通方式之下,各國的擴張就變成了以星空之門為核心,國土分佈相對破碎。
這種國土分佈在初期並無大礙,但等到相互間碰面,則矛盾大增,這也是人類世界初期,除了與外星文明爭鬥之外,內部紛爭日漸激烈的原因,直到十二大國基本確立,將大量星空空間連為一體,才使得人類世界版圖穩定了一些。
除了星空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