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嚴格說起來,我們福樂多基地內部,大體上認為我們中國最多可以存活下來不到十五萬人的樣子,我故意把數字翻了一倍,是想給老郡王一個暗示:我們的家底厚。
當然了,老郡王顯然也沒有說實話,泰國這邊的粽子雖然攻擊力差強人意,可是卻能夠免疫陽光,這樣一來泰國的倖存者就遠沒有我們福樂多那麼舒服,不管怎麼說,我們白天還是可以安然休息的,他們就不行,必須24小時嚴陣以待——24小時嚴陣以待說起來容易,真的付諸行動的話,簡直能拖垮人的意志,尤其是人手不夠用的情況下,更是如喪考批。所以我估計老郡王所說的數字,恐怕要除以三,才比較合理。我一想到偌大的泰國,就只剩下三千人口,突然就打了個冷戰。
老郡王苦笑道:“我們泰國已經不是你們中國的屬國了,沒有理由要求你們救助我們,可是花先生……”老郡王拉起我的手來,誠懇地說道:“可是我們現在真的需要幫助,我們的國家也有戰略儲備,也不缺乏常規的槍支武器,可是我們卻根本沒辦法拿到手裡,而且還有很大一部分東西已經被大火燒燬了……現在我們這個基地,更是連給養都要成問題了,事情要是就這樣拖下去,泰國人有可能會遭遇滅種之災。”
老郡王說到這裡,顯得有些激動了,我趕緊拍了拍他的手,說道:“我很同情你們的遭遇,實際上我們自己的麻煩也很大……”我想著如何推脫的說辭,老郡王已經慨然說道:“正如你所說,兩百年之前我們本是一家人,難道現在就不是了麼?”
我被老郡王的這句話問得呆住了,不知道怎麼回答他才好。
中國與泰國的淵源,實在是久遠的很了。
泰國最早於1238年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裡王朝和曼谷王朝,原名暹羅。1652年(順治九年)暹羅派遣使節到清朝進行朝貢,開始了兩國的交往。1767年,緬甸軍隊入侵暹羅,攻破了暹羅的國都大城。大城王朝的達府太守披耶·達信組織暹羅人民擊退了入侵的緬軍,重新統一了暹羅,被擁立為王。1768年,達信派遣使節到清朝,請求清廷封他為暹羅國王,但清政府認為他是乘機篡位,予以拒絕。
然而,達信繼續向清政府表示友好,經過十年的努力,清政府終於在1777年承認了達信建立的王朝,准許暹羅使節到清廷朝貢。在1823年(道光三年),清政府向暹羅國王拉瑪二世贈送了“永奠海邦”的匾額。19世紀,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殖民主義者先後入侵。1855年,英國代表、香港總督鮑林強迫暹羅簽訂了《英暹通商條約》(《鮑林條約》),此後法美國、德國、義大利等國也紛紛效法英國,強迫暹羅簽訂了類似的條約。暹羅淪為了西方殖民國家的半殖民地,1896年英法簽訂條約,規定暹羅為英屬緬甸和法屬印度支那間的緩衝國,與中國的宗藩關係也漸告結束。19世紀末,拉瑪四世王開始實行對外開放。拉瑪五世王借鑑西方經驗進行社會改革。1932年6月,拉瑪七世王時期,民黨發動政變,改君主專制制為君主立憲制。1939年更名泰國,後經幾次更改,1949年正式定名泰國。
臨來泰國的時候,我曾經惡補過於當地有關的知識。我在讀到上述歷史記載的時候,曾經深深的震撼過,只不過那時候震撼的原因不是因為中泰兩國人民世代友好,而是震驚於我們的國家居然如此牛叉過!
這個世界上沒人願意天生做小弟,每個人都想做大哥。國家也是一樣,無論大國還是小國,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強國夢,即使小如日本的彈丸之國,也曾經夢想著稱雄世界,而且付諸於實際行動。可是有句老話說的好:“狹泰山以填北海,非不為也,是不能也。”面對著中國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周圍的國家都顯得過於渺小了。在亞洲,根本不存在西歐那樣的實力均衡局面,實際上如果沒有外力介入的話,即使亞洲小國都聯合起來,也一樣不是中國的對手。
在這樣的局面之下,經過上千年的體驗,所有亞洲國家一直是把中國當做自己的宗主國看待的。當然了這與中國人仁愛天下的作風有關,事實上無論哪國的國王北上中原朝貢,都會受到中土帝王奉若上賓的接見,而朝貢的使團所供奉的禮物,肯定會得到中土帝王加倍的賞賜。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各附庸國的國主們從沒忘記朝貢這件事……話說帶著大批寶物去送禮,回來的時候能帶回來雙倍乃至十數倍價值的東西回家,有誰會不願意?
正是因為中國人的寬厚仁義,所以絕大多數的附庸國對中國人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