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一早,他到長樂宮請安畢,便神情嚴肅的前去上朝。
☆、第三十二章 廷議(二)
彼時,文武百官早候在承明殿內,恭迎聖駕。三跪九叩畢,眾臣開始議政。開議的第一件事,便是大秦要不要對夏國用兵。彼時,秦臣分為兩派,一派主和,一派主戰,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丞相柳勤第一個出列,奏曰:“陛下,我大秦在七國裡雖然號稱第一強國,然有三者,使我國不宜大動干戈。其一,朝廷才經歷逆賊蒙丕的動亂,其餘黨尚未徹底肅清,當繼續追捕。其二,因蒙丕禍害,民心猶如驚弓之鳥,亟待安撫。其三,現恰逢耕種季節,當務之急,乃是敦促百姓好生勞作;不然,明年若鬧饑荒,大秦的千萬子民怎麼辦?至於征伐殺戮,總是勞民傷財,能休且休吧。”
這話贏得文官們的一致認同,他們相互點首,紛紛申援曰:“正是丞相這話。何況前年和去年,我國分別與燕國及西涼國打過仗,時間都長達三月之久,導致民勞國乏,實是無力再戰。上上之策,莫過於與民修養生息,日後再圖良機!”
“是啊,想去年夏還叫魏的時候,局勢也是這般動盪不安。我大秦上下便有一幫頭腦發熱的莽夫,囂叫著劍指許城,馬踏魏國。陛下就曾表態曰,時機未到,還是靜觀其變。其後,果然不戰而勝,割得魏國五座城池。目下局勢,與去年相同,威逼恐嚇還可以,征戰伐戮就大不適宜了!”
主戰的多是武將,聽了這些話,自然憋不住。車騎將軍孟鑿率先跳出來,駁斥道:“諸位大人言語差矣!我大秦以武立國,怎能因為些微理由而放棄到嘴的肥羊?是人都知道,軍機如春雨,最是金貴;一旦錯過,哪裡尋去?你們管治國,我們管征戰,可不要庖廚搶了護院的活,瞎指揮一氣,害大秦錯失良機,倒喂肥了燕國、晉國!”
“胡鬧!”柳勤聞言色變,點著孟鑿的鼻子,怒曰,“真真是武夫誤國!瞧你適才所言,你把陛下放在哪裡?這大秦上下,不論文武,皆是陛下子民,你怎敢說出‘你們管治國,我們管征戰,可不要庖廚搶了護院的活’的混話?”
說到這裡,他一轉首,對蒙政道:“陛下,我大秦以武立國不假。但是自高祖建國以來,武將們貪功慕名,屢屢慫恿高祖、先帝四處征戰。連年來征伐追檄,鮮見停息,導致百姓負擔過重,十室而九困。陛下,當年先帝伐魏受挫,回秦國後,曾頒發《罪己詔》,明言自己好大喜功,幾乎誤國,並盟誓,至此後,重心要放在農事生產上,以撫卹百姓,富國而強民。如今,我大秦好容易初現國泰民安的吉兆,這些武將便蠢蠢欲動。他們幾次三翻的慷慨陳詞,看似為大秦社稷,實則不過是希圖加官進爵!陛下,您志在四海,最終目的是一統天下,當不會為了些微小利而倉促發兵。望陛下韜光養晦,不鳴則已,一鳴就要驚人!到那時,六國之民自會如水之就下,甘心情願的歸附大秦!”
柳勤這翻言詞一出,文官們大快人心,遂群起而攻之。眾武將被批得七竅生煙,偏笨嘴拙舌,無法如文人般針鋒相對。
那會,柳勤未敢有絲毫放鬆,目光就逡巡在汝陽王蒙斌的身上。原來,秦國文武官員素來不和,明爭暗鬥源遠流長。當初,高祖蒙武以武將起家,願望就是承襲漢唐版圖,一統天下;故而,他不但在馬背上征戰不休,就是在朝中,亦給與武將非比尋常的地位。其亡故後,蒙鍁的大體國策沿襲其父,征伐的力度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直到十年前伐魏失敗,秦國的各種矛盾加劇,百姓不堪其擾,遂紛紛揭竿起義。
蒙鍁大怒,即刻派軍隊鎮壓。鐵軍對付貧民百姓,本當勢如破竹,誰想卻遭到極為頑固的抵抗,頻頻受挫。後來,柳勤為首的文官懷柔招安,安撫得當,百姓蜂擁歸降。蒙鍁極受刺激,這才明白軍隊不是江山穩固的唯一保證。於是,他一面頒發《罪己詔》,一面改變治國方略,開始削減武將的權利,大力提拔並倚重柳勤為首的一班文官,使得秦國的動盪局勢很快穩定下來。
可柳勤畢竟當權不久,雖受垂青,卻也急需靠山。他審時度勢,遂與皇親顧嶽結為同盟,共同擁戴蒙政為太子。蒙鍁在病重將亡時,憂心母壯子幼,會有變故發生,特指定柳勤、顧嶽、蒙斌等人為輔政大臣,以分轄朝政。然蒙政登基後,經不住母親囉嗦,隨即拜姨父顧嶽為大司馬,使其成為秦軍名義上的最高統帥。由此,顧嶽的地位在諸位輔政大臣中顯得格外突出﹔又因他與嫪太后的姻親關係,短短几月,權力是越攬越大,幾乎壓倒其他顧命大臣。武將們大是歡喜,希圖藉此東風,恢復從前飛揚跋扈的勢頭,故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