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飄渺界太無聊了,下界去散散心。”
“是,君主。”
正文第28章佛門立場(第3更,求鮮花) (第三更送到,鮮花呀鮮花)。
這天一大清早,金山寺就迎來了各方香客,在這些求神拜佛的人當中,有的是求家宅平安的,有的是求事業有成的,有的是求老來安好的,也有的人是平日裡壞事做多了,來拜佛只是求個心安而已。
俗話說,拜的佛多自有佛庇,說出這句話之人,顯的多麼的幼稚,總以為拜拜佛,求求神之類的,生活就會過的好起來,可他們那些人,卻連什麼是“佛”都不知道,還整天說自己有多麼的誠心,真是可辛極。
古靈風站在大雄寶殿的正門口,看著這些出出進進的信奉者,心裡也不知道在想些什麼,表現的非城鬱,像是滿懷心事似的。
夢九憂跟天火童並沒有跟古靈風在一起,因為他們的外表與眾不同,以免出現於人群中造成什麼轟動,所以古靈風就讓他們呆在禪房裡,自己一個人在這金山寺逛一逛。
“小施主已經在此站了一個上午了,不知都看到了什麼?”
玄苦大師在一個個信奉者的尊敬之語下來到了古靈風的身邊,其實古靈風在金山寺已經三天了,這三天下來,古靈風幾乎都在觀看這些前來拜佛之人,前兩天玄苦大師看在眼裡,可卻沒有上前詢問什麼,更加不好去打擾古靈風。
此刻,因為玄苦大師剛剛與一個信奉者聊完天,正好見到古靈風站在大雄寶殿之前,所以上前來問道。
古靈風看了一眼玄苦大師,居然表現的非常失落的樣子,搖了搖頭,再嘆了口氣,反問道:“不知大師看到了什麼?”
玄苦大師興笑,道:“貧僧天天都見到無數的信奉者來燒香拜佛,但這些年來,貧僧在這些信奉者的身上,只看到兩樣東西。”
“哪兩樣?”古靈風問道。
“慾望,貪婪!”
玄苦大師在說出這四個字時也是搖頭加嘆氣,彷彿在為世人感到可悲似的。
古靈風發出一聲輕笑,道:“大師,我能不能問你一個問題?”
“小施主請問,貧僧定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到底什麼才是‘佛’?”
這個問題對於很多人來說,都回答不了,就算是這滿寺的信奉者,天天往寺廟中跑之人,能回答古靈這個問題的,想必也不會超出十個。
而玄苦大師卻是非常滿意古靈風所問出的問題,回答道:“‘佛’乃覺悟,自我覺悟,覺悟他人,示為‘佛’。”
古靈風說道:“‘佛’乃仁慈,‘佛’乃犬,‘佛’乃大智,‘佛’乃大悲。其實佛祖‘釋迦牟尼’這四個字中,就已經解釋了什麼是‘佛’,什麼為‘佛’。”
聽到古靈風的這句話,玄苦大師不由的興起來,道:“沒想到小施主小小年紀,就能領悟出何為‘佛’,真是天縱奇才呀。”
“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界的人格,換句話說,“佛”是大智、大悲,或謂全智、全悲,與大能的人。簡單的說,“佛”就是“覺悟”,再簡單的說,“佛”是一個對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透徹覺悟的人。
佛教發源於距今約2553年前的古印度,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也就是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的王子,他的本名為悉達多,姓為喬達摩。釋迦牟尼佛這個名號是印度梵語,釋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淨的意思,“佛”就是覺悟的意思。
古靈風說道:“明白這些又有什麼用,如果一個人明白這些就能達到一個無上境界的話,那在這個世界上就再也沒有爭鬥了,再也沒有慾望了,再也沒有貪婪了。”
“小施主說的沒錯,就是因為小施主所說的這些話,所以我們這些佛門弟子幾千年下來都在不停的努力。”
“努力?那請問大師,你們的努力,得到了多大的效果?”
玄苦大師回答不了古靈風的這個問題,是呀,有些事光靠努燎沒用的,還要藉助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先不說普通的世界,就拿修真界來說吧,不知大師對於如今的修真界有什麼看法?”
從什麼是“佛”,帶入到修真界中的情況,這也是古靈風的最終目的,從玄苦大師的口中得知自己所想知道的事情,佛門跟飄渺界之間的關係。
“小施主,這裡不是說話的地方,我們換個地方聊吧。”說罷,古靈風跟玄苦大師來到了金山寺的後院,這裡比較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