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教士卻是採取廣納包容的態度——在西北幕府的幕僚中便有不少西洋教士參贊軍機,監造包括火炮、火銃、千里鏡在內的各式西洋器械;而在文官學院、武官學院等官方學校中更有不少傳教士以‘泰西儒士’的名義充任‘教授’、‘博士’等職,教授西洋學術。 此外一些通曉西學的開明儒生,也有不少在西北幕府治下的衙署中任職。
也許是與西洋傳教士交往日益增多,西洋傳教士日常使用的西洋服飾、西洋器具,漸漸在一些感興趣的官吏、商賈、儒生當中流行開來,而一些簡單地西洋飲食也開始登上了一些官員鄉紳地家宴席桌,尤其是一些西洋的糕餅點心,口感香甜,容易為人接受,不少官吏士紳甚至專門向西洋傳教士請教西洋糕餅地制法。
儘管如此,中下層的黎庶士民對於西洋人的飲食,不少人還是抱著不解和鄙夷的態度,與中上層的官員、商賈、儒生對西洋飲食普遍充滿好奇的態度,卻是截然迥異的。
作為訟師的常平對此有相當的瞭解,比如他曾經在賭場裡,聽到某個商人向他的朋友描述西洋的‘番鬼菜’:“那些番鬼喝著一種稀‘糊糊’,叫什麼‘蘇坡湯’,然後大嚼魚肉,是生吃,生的幾乎跟活魚一樣。 桌子上放著一盤盤半生不熟的肉,那些肉都蘸著濃稠醬汁。 吃地時候,他們用一把短劍一樣的東西,將肉一片一片切下來吃。 他們就吃這種粗鄙野蠻的食物,多麼可悲。 ”
常平屬於那種對西洋飲食充滿好奇的那一類人,尤其對西洋糕餅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