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2 / 4)

小說:驚雷逐鹿 作者:風格1

路轉戰抄掠裹挾而來的戰利品,一併都轉交由雷天星、雷火仝、張詠、蕭寒四位千騎都統分別管轄支配。

雷瑾還同意在達到主力軍團戰士標準的情況下,這四位千騎都統可以將俘虜中精壯勇武的男子編入自己的部曲,這實際上已經等於雷瑾默許他們建立自己的新軍團,將來地位可以和其它各大軍團平起平坐,不會再歸入黑鷹軍團、黑蛇軍團的建制了!

只帶數百騎本部護衛親軍入塞,雷瑾完全是出於迷惑朝廷的考慮,如果帶著幾千騎殺氣騰騰的剽悍騎士,加上一萬餘人的蒙人俘虜,還有大批牛羊牲畜財物,大舉凱旋入塞,雖然風光是絕對風光了,風頭強勁一時無兩,但也就暴露了雷門騎隊“過於強悍”的戰鬥力,孤軍轉戰塞外,居然還有如此“輝煌”的戰績,這不引爆各方面強烈的猜忌和防犯之心才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古有明訓,不可不防!

在哈密附近暫時停留數日,把一切安排妥當,雷瑾這才率領護衛親軍離開哈密,向星星峽進發,同行者除外少量俘虜外,還有妖宗的‘妖魅仙子’蘇倫高娃和‘白銀騎士’薛斐隨行!

星星峽並非一條峽谷,而是一個隘口或者說是一個山口,它可以算是西域天山的起點,從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分北、中、南三道,星星峽就是絲路北道的必經之處,其一側是山,一側是河,素有咽喉重鎮之稱。

只有向東,過了星星峽,才算是真正進入皇朝的地界,這哈密王的轄地雖然名義上藩屬於帝國,而且皇朝名義上也在哈密設定了戍所,駐軍於斯(駐軍其實都是當地,哈密王治下的炫),還把中央皇朝的王爵、都督官銜等封予哈密王,又欽賜若干朝廷印信,但實際上哈密還是和異國沒什麼不同,皇朝的權威伸展到這裡已經是強弩之末,朝廷的政令在這裡,如果沒有哈密王首肯,幾乎是完全行不通的。

出哈密,一路之上,四五百里內幾乎沒有人煙,沿路所見,戈壁無垠,似乎沒有盡頭。

從哈密到敦煌地界,其間數百里地都是荒涼而幾無人煙的戈壁灘,故唐帝國時期稱之為莫賀延磧,以及唐帝國的邊塞詩人們頻頻在邊塞詩裡提到的,所謂磧西、磧東,指的都是這一帶的戈壁荒漠。

雖然雷瑾在詩詞中經常讀到陽關、玉門關,也頗想去領略一番王昌齡的黃沙,王之渙的孤城,那秦時的明月,那漢時的雄關,到底是何種況味。

不過,陽關道也好,玉門道也罷,那都是走絲路南道、中道往西域去的商旅行客,從敦煌府城西行必經的關口要道;

如果是從北道入嘉峪關,則完全不經過陽關和玉門關。

要想發思古之幽情,瞻仰一番陽關、玉門關的風采,那除非是繞道,否則是不成的。

但既然是不順路,自然也就沒有專程繞路而行的道理,雷瑾也只好帶著一點點遺憾,快馬加鞭,徑往星星峽而行。

在一片荒蕪空曠的天地中,朗朗天際,無垠曠野,星星峽孤零零的佇立在寒風中。

呼嘯著的風在天際迴旋,星星峽隘口也彷彿暗藏有千餘年來不曾消散的咄咄殺氣。

在星星峽附近驛所休息打尖,歇宿一夜,翌日一早雷瑾便率隊開拔,離開星星峽。

旌旗獵獵,西風漫卷。

雷瑾率領的護衛親軍正向東行進間,前行探路的斥候飛馬回報——敦煌行營的一萬騎兵列陣於疏勒河畔,迎候入塞的英勇將士!

敢以五千之眾與韃靼數十萬精騎周旋月餘,轉戰數千裡,力擋百萬師,猶能將數百騎生還入塞,在人們的心目中,庶幾與英雄無異矣!

也難怪連傲氣沖天的敦煌行營,也要拿出軍旅中最為隆重的迎候規格,來迎接他們這幾百號轉戰歸國的將士,這是軍人對軍人的敬意啊!

小步輕馳前進的‘雷門騎隊’,已經在雷瑾的授意下,特地打出猶自帶著箭創汙痕的雷字大纛和破爛褪色的火紅戰旗,每個人都換上那些零落汙損滿是血痕刀創的衣袍甲冑,至於刀弓武器倒不必特別準備了,崩口捲刃的刀,遍佈創痕的槍或者矛戟,還有那些不大成樣子的大弓都在在說明了戰況的極端慘烈,加上每人身上的新傷舊創,還有誰能懷疑雷門騎隊浴血轉戰的忠勇和功績?

終於回來了!

直到真正看到皇朝的軍隊,雷門騎隊從上到下,每一個人才真正有了“回來了”的感覺!

疏勒河畔,矛戟如林,刀盾如潮,戰旗烈烈,萬馬雄壯,靜靜列陣的敦煌行營騎兵,行伍陣勢非常嚴整,沒有一個人喧譁,沒有一個人吵鬧,一切都是那麼沉靜有序,然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