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傅,是這裡的縣衙差役和里正、甲首在阻止一些零散農戶把羊毛、駝絨還有蠶繭運出鄉村販賣,因為按縣衙通令,須要沒收農戶的貨物,所以差役正與農戶們吵嚷爭執不下呢。”
“那差役為什麼要阻止農戶遠出鄉村販賣呢?”
“據說是縣令下了通令,勒令零散農戶必需把手裡的羊毛、駝絨、蠶繭賣給縣衙指定的包買商人或者毛紡工場,不許農戶私自販賣出境,違者予以沒收。”
“那農戶為什麼不想賣給縣衙指定的商人或者工場呢?”
“據說是外縣的買價要比本縣指定商人和工場的買價,每斤貨物高十幾文到幾十文不等,農戶一年辛苦不就想多賺取幾個錢嘛,所以想要運到外縣去販賣,但是縣衙則為了保護本縣的工場,嚴令禁止零散農戶出境販賣。”
“縣衙這麼做是不是有利益?這不是害民之舉嗎?”
“據徒兒打聽,這西北征收稅賦,雷氏幕府直接向農莊牧場作坊工場商鋪等徵收,絕對是佔了其中大頭,然後下面各府州縣也各自分別各收自己那一部分稅賦。象縣衙支應錢糧,除了幕府下拔之外,主要靠縣衙自己徵收所得,他們阻止農戶販運出境,就是因為縣衙不可以再向實行定額租稅的農戶多徵收一文,多徵收一文都有可能讓西北幕府的‘稅務巡檢’查得傾家蕩產,但是縣衙可以向商人或者工場徵稅,所以差役就要到處設卡阻止農戶運羊毛、駝絨、蠶繭等出境販賣,只准賣給本縣的商人、工場,否則就予以沒收。”
“看來這世界上的事情總是不能兩全其美啊!不知這些農戶如何了局?”師傅嘆息了一聲。(3-U-W-W)
“師傅,這事情大概‘稅務巡檢’也沒有辦法。咱們還是趕路吧!”
“昂吱——”,驢子嘶叫著,四蹄趵動,不時的噴著響鼻,捱過擁擠的圍觀人群,繼續向前趕路。
過路的商旅除了對那些憤懣不滿的農戶寄予同情之外,確實很難有什麼可以幫到這些農戶的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5。8。27釋出
第三章 內患危機匿伏矣
霏霏細雨已經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停了。
不過,天色沒有放晴,有點兒陰。
北上通往秦州的帝國驛道上車水馬龍,男女老幼,吏卒僧道,熙熙攘攘,來往絡繹不絕,騎馬的、挑擔的、趕著毛驢的,紛紛向秦州城趕去。
驛道兩旁疏林掩映,阡陌縱橫,田畝井然,依稀可見農人在田間耕作。
秦州是帝國正式的稱呼,但士庶百姓商賈官吏仍然習慣稱秦州的古郡名“天水”。
這裡與遠古的女蝸氏、伏羲氏、神農氏相聯絡,也曾經是赫赫威儀的故秦帝國發詳地,秦漢時代隴右名將層出不窮,李廣、趙充國是其中大有名者;
到了漢末三國時代,屢屢伐魏無功的蜀漢丞相諸葛亮親手選中的接班人姜維也算得上此間之名人,可惜姜某人充其量就是諸葛亮‘長於治戎而奇謀為短’的翻版,戰術指揮無可詬病,但缺乏戰略眼光的致命弱點一脈相傳,不但是所謂的‘臥龍先生’苦心孤詣奮鬥了一輩子,到死也飛不起來,傳到了臥龍傳人姜維的手上依然如故,他繼承了恩師的一切優長和缺點。嗚呼奇哉!當初稱諸葛亮為‘臥龍’的人真是天才,一語成讖,巨眼獨具,看死了此‘臥龍’一輩子只能伏臥在地的宿命,就是其弟子也逃脫不了這‘宿命’的籠罩;
真正飛龍在天的高手是祖籍天水的故唐帝國皇帝高祖和太宗,尤其貞觀大帝的文治武功令人景仰,可不是後世所謂的什麼大帝胡吹矜誇的什麼十全武功,什麼文武睿哲,什麼敷文奮武,什麼孝慈神聖,什麼天朝盛世可以望其項背的。天水李氏一族開枝散葉,蔚為帝國大姓,再因李唐皇族國姓而名聞天下。
如今的秦州,既是漢蕃互市貿易的中心之一,也是西北重兵集結的軍事重鎮,駐紮有騎兵軍團,步兵軍團,守備軍團,內務安全署下轄的鐵血營、鋤奸營、巡捕營,還有稅務巡檢等等,軍民人等,漢番各族從四方匯聚雲集於此,又轉向四方,人煙之稠密可想而知。
在西北幕府治下,包括秦州在內,雖然不象湖廣、漢中、關中等地大城一樣需要繳納城門稅,不過進城需要查驗路引、關防、勘合、度牒等身分符牌,登入入冊,所以士庶不論富貴,還是一樣要排隊查驗等候入城,一般情況下,除了儒生,只有軍方和僧道人士可以優先入城。
蹄聲得得,騎著秦川大驢趕路的師徒倆漸漸接近城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