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雍容,都一概穿著月白道袍,若不是胸凸腰細,肌膚白皙,雙耳穿孔,喉下無節,這樣打扮幾乎要讓人把她們當作豔美嬌俏賽群芳的孿童相公了。
這些人亦隱隱分作兩派,正是分別追隨李氏三兄弟的彌勒教各派系的菁英,大半是祖師堂的護法大天師,在彌勒教中地位尊崇的厲害人物幾乎全部齊集一堂,這等場面自是非同小可。
如今的四川戰局,彌勒香軍丟城失地,形勢對彌勒教很是不利,李大禮一派勢力在彌勒教中的聲勢大是跌落,威望有所衰退,本來在彌勒教中處於優勢地位的李大禮受到彌勒教內部極大的壓力,家族和彌勒教元老表現出越來越強烈的質疑。
一向就在暗中爭奪彌勒教主導權的李大仁和李大義在這時蒞臨重慶,顯然就透著濃濃的逼宮意味,而且得到了李氏家族和彌勒教不少實力人物的支援。
只是李大仁和李大義尚顧忌著李大禮的本事和手段,再加上四川等地又是李大禮經營多年的勢力範圍,倒也未敢迫人太甚,畢竟還是兄弟,這臉皮完全撕破了,彼此都不好看。
實際上李大仁、李大義代表著彌勒教中一股狂熱激進的聲音,是對李大禮的‘畏敵’、‘固守’、‘謀和’等保守和妥協的舉動大為不滿的一群人,希望能換人上馬,提調彌勒教各路軍馬出擊,禦敵於境外。
話不投機,以致已臻花甲之年的三哥倆互不相讓,各執一詞,但是李大仁、李大義聯起手來,形成同盟之勢,對李大禮的優勢就比較明顯了,李大仁、李大義的目的直截了當,就是讓李大禮交出所有兵符劍令,由他們統一提調東川彌勒香軍和化整為零陸續分散入川的彌勒香軍,與西北雷氏幕府決一死戰。
而這,李大禮顯然不會全盤接受,雙方的矛盾也就越發尖銳起來。
“小弟仍然堅持,這西北幕府的平虜軍軍力雄厚,士卒剽悍,不易撼動,還是穩妥行事為上。
就目前所掌握彙集的諜報,這西北幕府之中,都督雷瑾直接掌握軍府,控馭著平虜軍下轄各軍團、行營,雷瑾自領親衛稱‘護衛親軍’,轄有三個軍團,共三萬人左右,但第三軍團屬於整訓補充軍團,再扣除軍府所佔員額編制,因此真正能上陣廝殺的部曲士卒當在兩萬騎以下。其軍團‘銳士’,一是從下轄各軍團精銳銳士中選募,一是身家清白來歷清楚的西北各宗族大姓子弟、以及各江湖門派的門人弟子應募闖關入選,經過在護衛第三軍團的磨礪整訓,就可以進入護衛親軍的第二軍團或第一軍團,是西北平虜軍中甲兵最為精良,糧秣最為充足,銀餉給付最高,升遷最為快速,賞賜最為豐厚,戰力最為強悍的騎兵軍團;
另外在西北幕府尚有獨立近衛軍團一萬騎,火鳳軍團一萬騎女兵直屬於雷瑾,歸其調遣,這兩個軍團的騎兵中有很多參加過對塞外吉囊的戰事,戰力不容小覷;
另外尚有六個黑旗軍團,共六萬騎,將官和骨幹的‘銳士’目前半數為雷氏子弟,雖然未經大戰,但據諜報,除了嚴酷無情的操練之外,黑旗軍團下轄部曲還常年參與追剿青海、烏斯藏等處遊擊擄掠的馬賊,或者遠赴山西,押送朝廷撥付西北的糧餉,甚至在西北與青海蒙古部結盟之前,這幾個黑旗軍團還屢屢與青海蒙古的瓦剌騎兵衝突交手,未落下風,戰力強勁可見一斑;
另外尚有遠出邊牆兩三百里,在塞外活動的白虎遊騎軍團、蒼狼遊騎軍團,據說是西北幕府收編的馬賊,人數不詳,估計兩個軍團在四萬騎上下,這兩個遊騎軍團西北幕府只提供部分軍械,馬匹糧秣給養大部分是自行籌集,但我方諜探較難打入其中策反,實力亦是非常強勁;
以上約十五萬騎兵,其中需要西北幕府供養糧秣銀餉約十一萬人騎。
另外西北幕府訖今共設了三大行營,共十八萬七千五百人,每個行營實兵滿員則為六萬二千五百人,步騎混編。由於雷瑾接掌西北之後,改變了原來的三大軍鎮依託邊牆堡寨分段固守的防守態勢,裁撤了三鎮,改為各府縣的關隘城堡由各守備軍團分割槽守禦。朝廷照常撥付給西寧行營、敦煌行營、固原鎮、寧夏鎮、甘肅鎮的兵餉雖有短少拖欠,但官長不吃空餉和剋扣的話,西寧、敦煌兩大行營糧餉已經有保證,還可將撥付給固原鎮、寧夏鎮、甘肅鎮的兵餉的一部分挪作他用,同時彌補一大半固原鎮、寧夏鎮、甘肅鎮原轄各處邊牆關隘戍守的僉兵所需銀餉。另外公孫龍統領的‘暫設西川行營’,主要由‘暫設西川執政府’就地募集糧餉供給,西北幕府投入不算太多。
另外則有稱為‘六甲六丁’共十二萬人的十二個步兵軍團,這其中包括兩個整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