怔,但沒有多說話,因為她覺得還有下文。
“韓非是韓國公子,自小錦衣玉食、奴僕成群……我家不過是楚國一小吏,家無橫財,糧無隔夜……昔日我與韓非同求學於荀子門下,每日以鹹菜米粥充飢,而韓非……”
李斯沒有說,但白仲可以腦補的出來,韓非是一國公子,生活就算過得再不好,肯定也比一般人要好。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那可是他們儒家孔子的名言。
韓非怎麼也不能違反這一條吧?
不過就因為這樣,讓李斯產生了嫉妒之心?不至於吧!仇富什麼的,也太low太不符合李斯的設定了。
“本來他過他的,我過我的,我們井水不犯河水,可是韓非卻喜施恩耀……”
李斯這一句話,瞬間讓白仲明白了李斯和韓非不和的原因是什麼,說穿了就是一秦朝版的“何不食肉糜”。
換成二十一世紀的話,就是這樣的,你家家境差,你同學家境好,你只能吃食堂裡最差的菜,你同學卻能頓頓下館子,本來你們倆也沒仇沒怨,但你同學卻忽然跑過來一句,“喂!小哥,就算吃不起館子,好歹也打份肉啊。”
你說欠抽不欠抽?雖然跟你說這話的人,也有可能是無心而為,但說完你也肯定不想繼續和他玩了。
要不怎麼有“貴易友”這句話呢?發財之後,你再和過去的窮朋友聊天,你以為是正常的事——出國旅遊什麼的,人家卻難免會玻璃心的腦補成富。
你不開心,對方也不開心,都累得慌。
同樣的情況,不但發生在韓非和李斯身上,也發生在燕丹和嬴政身上。
燕國太子入秦,嬴政以禮待之,設酒宴以待。
初時,燕丹說話還有點節操,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之後,燕丹仗著自己和嬴政的老交情,說話就有點不著邊際,甚至開始揭嬴政少時的老底。
當然,在燕丹看來,去野外挖野菜吃、偷桔子園裡的桔子,那是童年野趣。
堂堂燕國太子,成天待在質子府,吃飽喝足就睡有什麼意思,小時候就是和小夥伴們乾點壞事,那才叫童年嘛。
可對於嬴政來說,不管是挖野菜還是偷桔子,那都是迫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