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不樂,連同蘇先生、梁宿等亦言不可了,一則是趙王行悖亂事不敢擁立其子,再則又恐此子一入禁宮便不得生還,官家便真個沒了血脈了。
兩頭都不答應,官家也強硬不起來。只得將趙王三歲之子封為安王,付與太子妃王氏撫育。
至此,官家膝下便空,中外震驚。
☆、77攘動
官家此生,少年時從未想過自己能做天子;及做了太子;也少果決。這一分柔弱在他做了官家之後,竟沒能改過來;真個是時也命也。官家一心想做個好人,上孝順皇太后、下慈愛諸子女,也常納諫;也不奢侈,毀就毀在為人君而不英明果決上。
官家好歹是個男子;自家有兒孫,哪個想過繼來?朝臣自然是不應的,趙王之事,雖則外界只是流言;肉食者皆知內情,固然連蘇先生這等方正君子也要同情他“事急從權”,卻不能說他做得對極。不問他的罪過,已是因著心中有些憐憫,使其得以王禮入葬,又不追究妻子,若想再進一步,卻是不能夠了。
慈宮更是不肯的,趙王與陳氏打下了個死結,再叫趙王的兒子登基?哪怕那個是曾孫子,皇太后也是不肯的。非特不肯令他登基,連養在太子妃那裡,皇太后也不樂見。在這一條上,朝臣們與皇太后都是一個意思:趙王次子不可養育宮中,頂好京外尋個地方兒安置了,以免再生後患。
朝臣為的是國家安寧,免教這孩子生長宮中生出甚不該有的心思來,屆時若做下甚事端來,官家方是真正的斷子絕孫了。這也是保全此子的意思,只要他不沾事兒,眾人議一個有情有義的新君來,還能保他一命,好歹能做個富家翁。
慈宮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