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太太笑裡含著幾分苦澀,算是熬出頭了吧,這漫長的二十年,回想似是彈指間。
送走姨太太,明菲兩口子也先回去了。三老爺不在京都,五爺不在家,五奶奶不放心家裡,也先走一步。倘或客人在,韓氏也不得休息,秦氏、明玉也告辭回去,大奶奶、明慧這兩日不不急著走,住在明玉處,便跟著一道上了馬車。
送走大夥,兩位堂夫人回房午睡,四太太亦叫韓氏回去歇歇。
一時到了屋裡,無旁人在,四個大丫頭忍不住同時感嘆:“果然百年世家就是不一樣,那麼大一家子,只是同輩分的,就派到了十五,還不包括夫人們、少奶奶們的孃家。”
相對而言,韓家人口就簡單多了。
“這話可說錯了,咱們姑奶奶還有一位年紀更小的小姑子在淮安老家呢!奴婢已打聽,除了姑奶奶見過的那位蔡姨娘,十五姑娘的生母,老爺在淮安老家有幾房妾室,這裡還養著兩位!”
這話使另外三個丫頭都沉默下來,半晌互望一眼,一人道:“不曉得咱們老爺和夫人怎麼就答應了這門親事?”
年紀最大的夏雨立即瞪了一眼說話的丫頭,道:“老爺、夫人自有主張,哪裡輪到你們在這裡議論三四?”
那丫頭不服氣:“倘或姑爺也是那樣的人,姑奶奶一輩子豈不毀了?”
夏雨聞言,也說不出話來,俗語說有其父必有其子。她看了一眼端坐在榻上吃茶的韓氏,其他丫頭或許不明白,夏雨卻明白。姑奶奶已過了嫁人的年紀,老爺當初說了那話,不可能自打嘴巴作廢,也不可能讓姑奶奶去做繼室,更不可能一直留著不嫁。
韓氏隔了茶碗,目光一掃,道:“吵什麼!以後都把嘴巴閉緊了,不該說的話我不想再聽!”
四個丫頭忙垂下頭去,而丫頭們的話,她也不是沒有聽進去。若陳明賢果真是公公那樣的人……
☆、139:待產(選定)
明芳出閣在一個月以後,日子雖不長,可也不短。兩位堂叔老爺次來京都,另一個目的是想在京都開拓生意。因此不急著走,興許能等到明芳出嫁以後。大奶奶、明慧卻有些著急。明慧畢竟是為人兒媳的,上有老祖宗、公婆,下有哥兒要照顧,出趟門都不容易,更不可能在外逗留那麼長時日。韓氏回門幾天後,大奶奶、明慧上門辭別四太太、四老爺,四太太挽留不足,也理解二人皆有為難之處。中秋節的第二天,兩行人同時登船而去。
她們一走,明玉這裡頓時清靜下來,而隨著胎兒月份越來越大,愈發能吃又嗜睡。
過了中秋節,京都的燥熱褪去,天兒逐漸轉涼,香桃等人著手開始準備小孩兒衣物、包被、小襪子、小鞋子。大抵也怕明玉悶著,或清閒時胡思亂想,她沒睡覺時,皆把夥計拿來明玉正屋一邊做一邊說笑。
待胎兒滿了四個月以後,漲勢就明顯起來,不曉得是不是吃的太多太好的緣故,明玉立在穿衣鏡前,盯著裡頭圓滾滾的人影,連她自己也有些不敢認了。再瞧一瞧從前纖細的手腕,如今也圓滾滾好似粗壯的蓮藕,聞著從外頭飄來的香味兒,不由地嚥了咽口水,再這樣吃下去,不曉得會變成什麼模樣?
且無所事事,整日躺著,反越來越懶,明玉愁苦地蹙著眉頭,不能做針線,不能動剪刀,這裡人口少,一日不過三餐是個事,再尋不出別的了。
就在明玉十分愁苦的時候,楚二夫人、小黃氏、宇文氏並七爺來了。
如今七爺身子骨仍舊單薄,但臉色終於有了些紅潤,看起來不像從前那麼總帶著病態的慘白。行動間動作輕鬆,步履穩健,朝秦氏做個了個揖,又朝明玉做了個揖。
宇文氏高興的合不攏嘴,楚二夫人亦十分高興,朝秦氏和明玉道:“李太醫說了,眼下回去後只要別過度勞累,不過兩三年就能養的與正常人無異。他歲數還小,以後也能長得壯實……”
秦氏見七爺坐在椅子上,再不像從前那樣總要倚著椅背,且精氣神兒都越來越好,也為七爺感到高興:“李太醫既囑託了要好好靜養的話,小七回去後也別再像從前那樣,勉強自個兒讀書。學問也不是一天兩天,心裡急就能學全了。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身子骨才最是要緊,也別再叫你娘、你媳婦操心。”
七爺點頭,道:“這個道理,侄兒也明白了。”
只單為考個秀才,就差點兒斷送了性命,他病重那幾日,楚二夫人、宇文氏不眠不休,在鬼門關繞了一圈,他若還不能明白這個道理,就真正是糊塗人了。也辜負了四哥的期望,四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