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部分(1 / 4)

這是康熙最希望看到的結果,他滿意了。組織檢閱的陝西地方官鬆了口氣,為了這次檢閱,他們耗費了多少心力,光是挑出前排這些個士兵就讓他們愁白了頭,不過好在,總算是應付過去了。看著康熙臉上的笑容,地方官鬆了口氣。

然而,康熙並未盡興,而是一聲吩咐:”傳令,分組廝殺演練!”地方官臉上的汗都掛下來了,他們原本以為只要站一下就可以過關了的,怎麼還要分組廝殺?這怎麼辦,這些兵的甲冑都是臨時拼湊刷漆的,這一對打,不是全露餡了嘛!

不過,地方官都是老油子了,很快就有了應對的法子,既然分組廝殺,就說明皇上的視角從全域性到微觀了,也就是說,只要從中挑個幾十人列陣廝殺一番,其他人只要擺功架裝樣子就行了,皇上不會下場一個個看的。

很快的,下方的變陣開始了,大家手裡的長槍全部拆了槍頭,只留木杆,在指揮官的命令下開始群魔亂舞,真正對戰的,只有觀禮臺正對面的一個方陣而已。

觀禮臺上,大家都在看,有人看得津津有味,有人古井不波,有人不屑一顧。如果敏芝在這裡看著,一定會嗤之以鼻,這算什麼軍隊,就是一群男人在下面玩雜耍,無組織無紀律無精神境界,光靠人數多有什麼用,隨便一個定點打擊,人再多都是炮灰。

當然,敏芝不在這裡,她正在家保孩子呢,胤禩隱在人群裡,根本不去看底下的那一鍋亂燉,一會兒和胤祿聊詩詞歌賦,一會兒和胤校�侗�ú頰蟆�

他根本懶得去看陝西的兵力究竟如何,這些和他半毛錢關係都沒有,誰都知道八旗兵真正的精英都在盛京,鐵帽子王手裡屯著,這才是大清立國的根基坐在,眼前的這些漢軍旗,不過是入關近二三十年建立起來的而已,對於一個希望長治久安的國家來說,二三十年訓練一支部隊,居然還只是表面光鮮。

皇阿瑪的仁政,殺傷力可見一斑。康熙初年,朝廷多方用兵,南征北戰之下,部隊凝聚力前所未有的高漲,如果那時乘熱打鐵,建立完善的八旗兵兵役制度,效果當然是最好的,但是康熙沒有這麼做,艱苦的戰爭結束後,部隊解散的解散,撤編的撤編,全部做鳥獸散。

千載難逢的機會就這樣放過了,胤禩本人也曾心痛過,和他一起戰鬥過,保護過他的正藍旗佐領,那個佟佳氏,手下計程車兵是他自己招募並一手訓練起來的,結果康熙只保留了他的官職,他部下的兵丁在葛爾丹病亡之後就地解散,一個不留。他成了一個空頭佐領,從一個新銳將領降級成一個專門負責管理旗下秀女的街道辦主任。

對於一個血氣方剛的青年將領來說,還有什麼比這個更打擊人的?然而康熙也有康熙的難處,連年征戰導致國庫空虛,農桑崩壞,對於小農經濟佔主體的大清來說,讓兵丁解甲歸田,從事農業生產是再好不過的事情。

總之一句話,康熙治下的大清,一沒錢,二沒兵,有的只是盛世太平的浮沫,隱藏在浮沫之下的,是比地溝油還骯髒幾千倍的腐朽吏治。這些,康熙自己心裡或許有數,或許充耳不聞,對於階級鬥爭樂此不疲的他,根本無心搞發展,整天想著陰人,保全自己的位置,看別人倒黴,他就開心。大家整天提心吊膽,他就特別有成就感。

以上都是敏芝的想法,她從來沒有跟胤禩說過,但是看了她寫的訓兵守則,給胤禩的感覺就是皇阿瑪表面上文武並重,實際還是文治為首,武功不過是需要的時候臨時拼揍罷了,這次西巡,不就是拼揍的前奏嗎?

還好,他們的敵人數量有限,裝備也不甚精良,基本等同於散兵遊勇,我方靠人數絕對能填死他們。可是,以後呢?下一次的敵人還會這麼好對付嗎?

去年,教皇使臣被請走之後,胤禩和年希堯郎世寧有過一次會面,他曾經向他們提出過妻子的見解,那就是西方的堅船利炮能否到達大清領土的問題。結果,郎世寧的回應很簡單,只是默然地拿出一幅簡易的航海地圖,上面有很多紅色藍色的圈圈,紅色代表有土著,藍色代表無人區域。

看了這張圖,胤禩有種汗毛倒豎的感覺,原以為,大清只有沙皇俄國一個敵人,現在被《尼布楚條約》擺平了可以高枕無憂了。卻沒想到西南和東南沿海,大片的登陸點,那些小國的民眾都是羸弱不堪,連他自己都認為無論什麼外部勢力來,都會臣服的。

一旦周圍小國被收編,大清門戶開啟,完全是待宰的狀態。高麗,扶桑,天竺,甚至絲綢之路另一頭的大食國,都是基地啊!

然而,這個發現只在胤禩心裡,他沒有和任何人說起,郎世寧回不去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