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月份之後,才開始進入季後賽的節奏。
但現在很多球隊,都開始發力了,就像上賽季凱爾特人那樣,在聖誕節來臨之前,就打算儘可能搶到足夠的勝場,好讓自己有個緩衝機會。
“看來那幫傢伙都在學我們上賽季的策略,在聖誕節前後就開始拼命的搶勝場,然後打亂對手的節奏,但……,這幫傢伙怎麼都這麼做了?”
錫伯度在關注那些競爭對手的同時,也發現了這樣的情況,但他和裡弗斯只能表示有點兒無語,因為不少人好像都是抱著這樣的打算。
大家都想到一起去了,這能帶來什麼結果?這簡直就是一次催化的過程,當不少人都沒準備好的時候,一場異常慘烈的混戰,就已經開始了。
不少期待能撈到一個好排名,能掌握主場優勢的球隊,現在必須早早的豁出去,擺開架勢和自己的競爭對手死磕。
混戰是一觸即發,結果現在這混戰差不多都已經成了NBA的主旋律了。
而且聯盟兩極分化開始變得異常明顯,大牌球隊打出的都是巨星牌,而且每支球隊都不是靠一個人支撐,兩三個巨星的搭檔才是主流。
就像凱爾特人那邊,如果把陳峰和隆多放在一邊,那皮爾斯他們也是名副其實的三巨頭,何況那兩個小牲口,同樣可以給人震撼的一擊。
這樣大牌兒扎堆的組合,也因為各種大交易的出現,開始逐漸的增多。
甚至有記者斷言,以後的NBA,也許就是貧富兩級的差距,越是強悍的球隊,可能約會吸引足夠的幫手捆綁在一起,但弱隊就會更加的弱勢。
哪怕有聯盟的選秀制度給你撐腰,最後小城市和弱隊也競爭不過那些大都市和歷史悠久的球隊,凱爾特人隊的三巨頭,可能就是一個開端。
這就是躺著也中槍,不過安吉的運作,現在確實成了不少球隊經理的必修課,大家都在琢磨怎麼能吸引更多的大牌到自己的球隊效力。
只有這樣的陣容,才能保證讓更多的球迷去關注你,你才有更多收益。
至於那些被邊緣化的球隊,他們的出路也許只有苦苦的掙扎,或者換一個地方,再或者就是被下一個老闆改造,小成本,是越來越難混了。
推倒重建的球隊就不用說了,他們等著的是重生的機會,像76人,像籃網,或者是曾經試圖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