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是兩情相悅,如同當年的“金屋藏嬌”,要怪也只能怪上天太眷顧衛家了!
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李夫人又生下一女,皇帝下令封為夷安公主,取平安蠻夷、國泰民安之意。可事實上卻不是真正的國泰民安,匈奴在河西之戰慘敗後,採取趙信“打了就跑”的戰略,元狩二年就曾在定襄殺掠千人而去。匈奴認為單于居住於大漠以北,漢兵不能到達。元狩四年,皇帝為了進一步解決匈奴的威脅,派衛青、霍去病出徵了。
注:歷史上的漢武帝確有這麼一位女兒夷安公主,只是其母地位低微,以致連姓名都沒有留下,這裡暫且把她歸入李夫人名下,後來的巫蠱之禍裡已經看不到她的影子,估計是早逝了!
第7卷
(四十八)李廣之死
出征前,衛青曾說出了自己的擔心,原來老將李廣也主動請命出征,皇帝念其寶刀不老的氣魄迫不得已答應了,卻私下裡給了衛青一道詔書,說:“李廣老了,數次出征都因奇怪的遭遇而致敗,運氣不好,不要讓他與單于交鋒,恐怕不能達到目的。”我明白李廣的用心,自己年事已高,恐怕再也沒有出征的機會了,有生之年不能封侯是平生最大的憾事,他想彌補這個遺憾,只是這次恐怕沒有這個機會了。我安慰衛青,只要妥善處置,不出意外就行了,我們還犯不著因此與李家結怨。襄兒也隨軍出征,菊兒已扔了身孕,我也正期待著菊兒母子迎接襄兒凱旋的情景。
此次出征衛青和霍去病各領五萬騎兵,加上麼募的馬四萬餘匹,共計十四萬匹馬,步兵和轉運軍餉者數十萬人接後。李廣之子李敢為驃騎將軍,大將軍出定襄,驃騎將軍出代郡,約好越大漠出擊匈奴,又以郎中令李廣為前將軍,太僕公孫賀為左將軍,主爵都尉趙食其為右將軍,平陽侯曹襄為後將軍,均屬大將軍統領。
衛青領兵出征,從捉到的匈奴俘虜口中得知了單于的駐地,計劃親自領精兵進擊,令李廣與右將軍趙食其合軍,從東路出發。東路迂迴路遠,水草少,對屯兵、行軍不利,李廣向衛青請求說:“我為前將軍,大將軍令我從東路行軍,況且我從小與匈奴作戰,現在得到一次同單于作戰的機會,因此願作前鋒,和單于決一死戰。”衛青因為事先得到皇帝的詔書沒有答應。也因為對衛青有救命之恩的中將軍公孫敖新失侯爵,衛青想讓公孫敖與自己一道出擊匈奴以立功補過。
李廣得知這一情況後,堅決推辭從東路出發,衛青不接受李廣所求,令長史下公文給李廣:“按公文所下達命令,急歸所部。”李廣無奈而不辭而走,只得帶軍與右將軍趙食其合軍出東路。又因軍無嚮導,迷了路,誤了與大將軍會合的日期,衛青於漠北與單于接戰後,返回漠南遇見了李廣、趙食其,讓長史拿著乾糧、酒給李廣,問二人迷失道路的情況,想上書皇帝報告其迷路與失期的原因,李廣沒有回答。衛青使。己迷失道路,我自己會去受審問。”到了幕府,李廣對部下說:“我從年輕時開始與匈奴作戰,大小七十餘戰,今有幸隨從大將軍出擊單于,而大將軍又讓我部軍隊走迂迴的遠路,軍隊迷失了道路,這豈不是天意?況且我已經六十多歲,畢竟不能接受辦理文書的刀筆小吏的問訊。”於是,抽刀自殺。訊息傳出,全軍皆哭。而同樣獲罪的趙食其本當死,花錢買命,廢為庶人。李廣實在是太看重此仗了,在他看來,以後參戰的機會不多,這次是主動向皇帝要來的前將軍,又遇到匈奴大單于,是衛青挾私怨報復,就是花錢買命也沒有價值了。
其實,他這麼看待衛青,實在是太沒有道理了。李廣是景帝時的郡太守、二千石官員、名將,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時有軍功,是衛青父輩的人,衛青在當大將軍前與李廣同為將軍,二人級別差不多,當大將軍後雖在戰時可總領諸將,平時並無太多的要力。李廣的任命、使用為皇帝直接掌握,衛青管不了,漠北大戰出發前皇帝就有詔令,說李廣老了,不要與單于對陣雲雲,這也說明李廣的使用是皇帝直接安排的。衛青令李廣從東路出發是為了讓李廣避開單于的鋒銳。事發後,衛青令長史拿著乾糧、酒送李廣軍以示慰問,並問二人迷失道路的情況,李廣不回答。衛青又令長史督責李廣幕府有關官吏接受審訊說明情況,後來即發生了李廣自殺事件。而衛青急於瞭解二人迷路道路的情況和原因是要向皇帝報告。如果二人過失嚴重,衛青身為大將軍也有責任,所以衛青沒必要就李廣迷路作什麼文章。而且,二人地位相差太遠,衛青戰功卓著非李廣可比,衛青的貴戚身份李廣也是望塵莫及,二人在利益上沒有衝突。以衛青的身份,去排擠、打壓一位落難的老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