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3 / 4)

小說:玲瓏三國志 作者:

親的魯肅和諸葛瑾,就趕去跟孫策匯合,孫策對於周瑜的本事也很清楚,現在看他如此義無反顧的來幫助自己,更是高興萬分,兩人合兵一處,前往曲阿。

吳景其實是個太守的好材料,對於戰場廝殺並不是很擅長,更看到自己的外甥孫策年少英武,周公瑾多謀善斷,擅長兵事,也就順理成章的將手下僅有的一些兵丁交給了孫策,孫策聽從周公瑾之計,兩人分兵打算合圍曲阿,由孫策在正面吸引劉繇的注意力,周公瑾帶兵繞到曲阿後面去,打劉繇個首尾難顧。

孫策還沒到曲阿,劉繇就率領兵馬出城到神亭嶺迎戰,剛安下營寨,就聽說孫策帶領著幾個人跑來檢視他的陣勢了,不由得暗自咋舌:這孫策的膽子也太大了!還沒等劉繇定下對策,時年二十九歲的太史慈(公元166年生)就搶步出班,搶過了劉繇桌上的將令,獨自一人迎了上去,劉繇看著自己愛將的背影,也不過是搖頭苦笑了一下而已,什麼都沒說,既然太史慈去迎戰了,那自己就幫他掠陣好了。

太史慈字子義,東萊黃縣人。身長七尺七寸(1米78左右),此時雖然年紀不大,可留著一部極為漂亮的長鬍子,猿臂善射,弦不虛發,有“當世養由基(春秋時楚國名將,真正的神射手,成語“百步穿楊”“箭穿七甲”的原型。)”之稱,善用槍和短戟。打小兒就已十分好學,長大後擔任東萊奏曹史。後來他因為任俠好義,不容於當地世家,獨自避居於遼東。

兩年前(公元193年),北海太守孔融數次遣人探問太史慈的母親,並奉送贈禮作為致意。適逢孔融為對付黃巾派人領兵出征,卻被黃巾賊管亥圍困在了北海城內。太史慈從遼東返家,他母親對他說起了孔融的種種善舉,以及對自己的照顧、示好,於是太史慈乘夜衝入重圍見孔融,更要求他出兵討賊。孔融不聽其言,只一心等待外援。但外救未至,而管亥卻越打越兇。孔融就想向劉備求救,太史慈便自求請試一行。孔融同意之後,太史慈嚴裝飽食,待天明之後,便帶上箭囊,攝弓上馬,帶了兩匹換乘用得馬,跑到城外練習射箭,剛開始黃巾兵卒倒是很緊張,可一連幾天如此,他們也就放鬆了警惕,等到黃巾徹底不再搭理“抽風”的太史慈之後,他快馬加鞭直突重圍,揚長而去,見到了劉備,請來救兵解了孔融的危難,也報答了孔融對他母親的照顧之情。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年初,劉繇寫信招太史慈來助,太史慈早就見過劉繇,接信後興然前來,說起來,太史慈來到劉繇的大營根本沒多久。

孫策早就聽周瑜周公瑾提過太史慈此人,知道他弓馬嫻熟,最善射箭,可是此時才十九歲的孫策根本可能把太史慈放在眼裡,既然他善射,那麼不給他射箭的機會不就好了?!當下就跟太史慈打了起來,程普、黃蓋、蔣欽、周泰等人是保著孫策來閒遊的,根本沒想到他會跑到劉繇大營來,可看到孫策的手勢,也不敢上前幫忙,再說他們總共才十幾個人,幫忙也怕把劉繇的大隊人馬招來,只好站在一邊看著。

劉繇也帶人出來了,可孫策和太史慈都是武藝絕倫之人,那打起來對於武將來說,還是很有吸引力的,孫策和太史慈兩人悄麼聲兒的就這樣打了個不亦樂呼,可謂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最後都打得兵器也扔了,馬也跑了,衣服也碎了,可誰也沒打過誰,孫策搶了太史慈的短戟,太史慈抄了孫策的赤金烈焰冠,各自回營安歇。

第二天一大早,孫策將太史慈的短戟挑了出來,比作太史慈的首級,前來劉繇大營邀戰,太史慈大笑著將孫策的赤金烈焰冠掛到了旗杆頂上應答,兩人又打了起來,正在戰的如火如荼的時候,劉繇慌亂的鳴金調太史慈回陣,原來,周瑜周公瑾已經從小路抄到了曲阿的後面,奪下了曲阿城,爆了劉繇的菊花兒,這老家都沒了,還打個什麼勁兒?!

劉繇被太史慈保著,帶著殘兵敗將向豫章逃奔,攻打由笮(ze;二聲)融駐守的豫章。笮融這個傢伙是個很有趣的傢伙。他在中國的佛教史上,可是個響噹噹的人物,為佛教的普及、推廣,以及禮儀完善等方面的發展,做出來很大的貢獻,同時,他也是個兩面三刀,面善心惡的代表人物,更是個絲毫不顧及別人議論,純粹我行我素的“怪人”。

笮融,字偉明,丹陽人,以樂善好施名聞鄉里。黃巾亂起,遂聚眾投徐州刺史陶謙,陶謙重其名,使監督廣陵、下邳、彭城三郡糧運,並任下邳(pei;平聲)相。笮融篤信佛教,將三郡錢糧以及封國進貢的物品據為己有,大起佛寺,以銅製佛像,黃金塗身,衣以錦採,垂銅盤九重,下為重樓閣道,可容三千餘人,課讀佛經,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