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常勝自然也只能帶著艾薇兒來家屬小區。
和上一次來的時候圍了很多人不同,當常勝再帶著艾薇兒來的時候,沒有那麼多人圍觀了。
雖然大家依然會用目光追隨著他們的身影,但最起碼不會在後面尾隨看熱鬧。
大家的素養這些年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也都在提高。以前在街頭看到老外是很罕見的,如今已經司空見慣,自然沒有人會大驚小怪了。
就算常勝和艾薇兒都是名人那又怎麼樣呢?
在他們這些人的眼中,都沒什麼區別。他們從小看著常勝長大的,對常勝少了很多那種對名人的崇拜,當然,羨慕是有的。
常勝帶著艾薇兒再次回到了自己從小長大的家屬小區。
提前知道訊息的媽媽在家裡坐不住,乾脆到了小區大門口來等待迎接兒子和兒子的女朋友——她還不知道艾薇兒打算和常勝結婚了。
她丈夫,常勝的父親則留在家中,這個沉默寡言的男人不善於表露自己的情感,這種急迫地想要見到兒子,然後就跑到小區大門口來等候兒子的事情,他是做不出來的。
在小區門口,三個人見了面,艾薇兒用中文向自己未來的婆婆問好,惹得常勝的媽媽高興的合不攏嘴。
“真乖!”她對常勝的女友讚不絕口。
只化了一旦淡妝的艾薇兒幾乎素顏,標誌性的煙燻黑眼圈沒了,看起來要清爽得多。
自己的兒子出息了,還回來看他們,這讓常勝的媽媽很得意,回家的路上,碰到相熟的人都會大聲打招呼,走起路來虎虎生風,意氣風發,一下子年輕了二十歲一樣。
常勝在背後看著媽媽的背影,心中感慨良多。
有些東西,不重活一遍,恐怕瞭解的不會這麼透徹……
前一世的他特別討厭那種“父母把殷切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的事情,他覺得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孩子為什麼要按照父母的意願活呢?父母又憑什麼把他們的希望寄託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呢?他渴望自由,叛逆地生活,為此儘管他父母送他去北京讀書是希望他找到一個好工作,他依然會選擇不務正業地學吉他,去地下鐵賣唱,結果還是一事無成,最後只能夠回到自己的家鄉,四處漂泊。
但是現在他的思想發生了轉變,他開始理解為什麼自己的父母要把他們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了,為什麼父母們總是習慣安排孩子的未來了。
因為吃過的鹽比孩子吃過的飯都多的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平平安安,順順利利的成長,成家,立業。所以他們將自己的經驗傳授給自己的孩子,希望他們按照自己的經驗可以少走彎路。
但是哪個孩子會希望自己的人生一開始就被人安排好了呢?於是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戰爭永遠都存在。
這麼做的結果就是父母和孩子成了仇人。
看著母親在前面興高采烈的樣子,常勝理解了自己父母當初對自己的苦心。
他們總是希望自己好的,不管是有名還是沒名,有錢沒錢。不過在這個社會上,沒錢,那基本上就是過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