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1 / 4)

小說:一指觀音 作者:竹水冷

第十一章 往事如煙

這一夜,麗珠再也無法入眠。遠去的往事慢慢地又浮現在麗珠的眼前。

二十年前,溪北鄉劉大娘家來了一個年輕人,叫袁之慶,袁之慶幼年隨父定居香港;他父親在大陸有一個朋友,叫毛宏興。那個毛宏興是外貿局的供銷幹部,常有機會出差到香港。每來香港,必去他們家拜訪,談及祖國建設、發展,總是充滿自豪與激情。由於受了他的影響;袁之慶初中畢業後就回國來讀高中。高中畢業後,自願走刑燕子道路,來到了老家溪北鄉,落戶在狀元牌樓大隊的姑婆劉大娘家裡。

這個袁之慶,博學多才,當時學校準備保送他到師範學院去深造,但是,他執意要回鄉務農。他的願望,得到了父親的支援和讚許。於是,他就在溪北鄉紮下根來了。

在溪北鄉的東南部,有幾座海拔700多米的高山,山上有許多茶園。農業學大寨的時候,社員們又開墾了許多梯田,種上了茶樹。溪北地處東南丘陵的南麓,山巒重疊,雲霧瀰漫,具有得天獨厚的植茶環境,出產的茶葉香高味醇,回味甘甜,湯清色明,葉底鮮嫩。因為生產茶葉的關係,他們鄉的經濟也較其他幾個鄉富裕。據說當年有到北京開會的幹部,帶了茶葉獻給毛主席,毛主席品嚐後大為讚賞。

後來,地區裡就把這個地方圈成了一個茶場,因茶樹四季常青,所以就起名叫“四季青茶場”,茶場還在山腳建了一座茶廠。地區農辦在在附近的市裡,招收了一批待業青年,把他們落戶到這裡。又在附近的鄉里招了一批農民工,這批農民工進了茶場,他們的戶口也遷進了茶場,油糧關係也改成了居民供應,成了國家農林系統正式職工。他們和那批知識青年,就是茶場的第一批職工。

前面講到溪北鄉來了個袁之慶,這個袁之慶的到來,給閉塞的小山鄉村帶來了一股清新、活躍的風,許多年輕人不由自主地圍在了他的周圍,他們在一起勞動、生活、嬉戲和學習。

跟他關係最好的有兩兄弟,哥哥就是吳臘。弟弟叫吳茗。這兄弟倆,出生貧農,父親早亡,家庭貧苦。

吳臘幼年只讀了兩年書,就輟學在家,幫助母親種地,把弟弟吳茗供到了小學畢業。那時侯沒有什麼“義務教育”,農村的貧家弟子,能讀到小學畢業,也算是半個秀才了。所以,村裡記個賬啊,鄉親寫個信啊什麼的,都會來找他。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母親也餓死了。鄉親們看這兩兄弟挺可憐的,就把吳茗推薦到了茶場裡,當了工人,領上了工資。吳茗勤勞肯幹,為人隨和,在茶場裡不久就當上了倉庫保管員。

每年穀雨前後,茶葉開始抽出新芽。從這時節開始,茶場都要僱傭許多臨時工,專事採茶、揀茶、扦插茶苗、製茶、收摘茶籽等勞動。採茶一般分三季採,分別叫做春茶、夏茶和秋茶。春茶一般在穀雨前後採摘,夏茶一般是在芒種前後採摘,秋茶則要到處暑前後了。論級別當然春茶是最好的了。

當春茶開始採摘之時,茶場會貼出收茶通告,附近的農家女子就爭先恐後地上山採茶。採了茶葉,送到茶廠過秤,直接可以領到現金。茶葉論質算價,如果是毛尖茶,自然價格都要比別的茶要貴得多。然而一棵茶樹上毛尖總是少數。所以,那些勤勞的採茶女工總是在別人還在睡覺的時候就上山採茶了。藉著淡淡的月光,把毛尖先摘下來,放進一個專門準備好的竹簍裡,這樣,一壟地一壟地地採過去。等到天亮大家都上山的時候,她們已經採了滿滿一簍了,山上的毛尖也採得差不多了。

後來上山採茶的人,一般能採到的只能是三四級的茶了。也有人為了湊重量,抓一把,用力一拔,就塞進茶筐去,所以,茶廠才有揀茶一道工序,專揀茶梗。

每年這個時候,吳茗就負責稱茶,並論級付錢。這個工作,雖說算不得什麼幹部,但至少不是個力氣活,何況,茶青的等級都是他口中說了算。多少也有點兒小權。特別是在那幫採茶女工眼裡,這也是個人物哩!

說起採毛尖茶,也是有講究的:一芽一葉或者一芽二葉的毛尖就是上好的毛尖。這種嫩葉製成茶葉後,色澤嫩綠隱翠,滿披茸毛,用八十五左右的開水沖泡,那茶葉在杯中隨水浪翻滾,幾次翻騰之後,芽尖朝著上面,懸空而立,下面一張或依次兩張葉子徐徐展開,托住一枝嫩芽,就像美人的酥手握著一支玉簪,然後,悠悠飄然下沉至杯底,似一朵朵蘭花綻開。抿一口,少停片刻,舌根和舌邊就會有一股淡淡的甜味慢慢滲出來。這就是古人之謂品茶爾。正宗的毛尖茶,味甜爽,香清純,讓人一飲難忘呢!

大家都知道茶葉有綠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