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而言,這場遭遇戰打的並不怎麼樣,但是在政治角度上來看,它卻是一次非常嚴重的外交事件。本來有望兩方關係趨於緩和的星際聯邦和孫氏,一下子回到緊張的敵對狀態中。這次戰端,是由孫氏天罡軍挑起的,聯邦人的怒火,自然傾洩在孫氏身上。兩方的關係,進入了冰河時期。而同樣對這次行動事前毫不知情的孫氏方面,卻無法輕易推卸責任。在它面前,有兩條路可選擇:1,與聯邦正式決裂,馬上開戰;2,向聯邦道歉,表明立場,嚴懲肇事者。這兩個選擇都不是孫氏樂意看到的,而同樣沒作好開戰準備的聯邦也不可能房間選擇第一條路。所以凍結一切外交和來往成為了他們雙方目前共同的選擇。
也許梁復鴻本人都沒有想到,自己這個一時氣忿的舉動究竟會為後世帶來怎樣的局面。關於這一點,只有等待時間和歷史去證明了……
“……歷史像一個女人,時而溫順時而大發脾氣……當她蠻橫地想改變前進的道路時,不管多麼無理而差勁的理由都能成為她的藉口。於是,布昂戰役出現了……我們不由得悲哀的看到,那個被歷史女神不講緣由一味青睞著的傢伙(注:指梁復鴻),往已經蓄滿水的大壩裡扔下了一顆石頭……歷史的洪流又一次一傾而下。這一次,又要有多少人被淹沒吞噬掉呢……
——聯邦歷史學家馬少新”
當東十字星艦隊與天罡軍艦隊在布昂星域交戰的訊息傳來後,聯邦上下震驚的程度可想而知。孫氏這個敵人的出現,令一身以殖民地人為對手的聯邦人空前團結起來。同時他們也感到盛世的和平是如此的脆弱。譴責孫氏天罡軍,與孫氏斷交,這些都成為新曆第三個世紀最後一年時聯邦媒體的主要論調。有不少媒體還將布昂戰役與300多年前的“月光事件”相提並論,認為這是一次有預謀的、用心險惡的突襲,聯邦與孫氏的大戰在所難免。
與民間的看法不同,聯邦政府雖然也在布昂遭遇戰發生後作出一系列強硬措施和姿態,對孫氏毫不退讓。但是在實際上,政府的高層明白馬上開戰是不可能的,因為聯邦的戰備根本尚未動員起來,如果要成立一支討伐軍,起碼還要花上大量時間。而且這次事件雖說天罡軍對東十字星艦隊進行挑釁開火,但縱觀全域性,對方並沒有要入侵的跡象。況且聯邦各地的殖民地騷亂至今仍未完全平息,聯邦政府暫時分不開身來對付孫氏。所以政府官員都祈望事件能得到平息,並且最好能得到孫氏方面的道歉——這樣也許會在一定程度下平息民眾的怒火。
雖然民眾與官員所想的並不一樣,但有一件事是他們共同讚頌的:那就是在今次戰鬥中表現出色的東十字星艦隊指揮官喬朗上校。外界更是直接將他喻為“拯救艦隊的英雄”,一時間,媒體上讚美之聲不絕於耳。位於乾都錦楓臺的總理府和國防部,都派人加獎喬朗和他所指揮的第九艦隊。雖然尚未正式提升他的軍銜(因為要授予軍銜還需要一定的程式),但也頒發了象徵聯邦軍人的最高榮耀——金月桂徽章(之前喬朗在藍鷹服役時也只拿到過銀月桂徽章)給喬朗。
第三卷 異變 第十章第6節
對於社會上的大量溢美誇讚之詞,喬朗表現的頗為冷靜。有一則傳聞體現出了他當時的態度:在參加完授勳儀式之後,喬朗回來基地後這樣問自己的副指揮官趙易:
“出了這麼大的事故,我還想著國防部會不會找我背黑鍋呢。”
“怎麼會有這種事,責任並不在你身上。況且他們現在表揚你都來不及,怎麼會捨得讓你背黑鍋?”
“都一樣,”他的上司這樣回答道。“被人纏上,麻煩大了。”
而對於失敗者,死去的東十字星艦隊總司令官商宇和第七艦隊指揮官石景潛,政府雖未批評,但從他們死後沒有按例提升一級軍階就可以看出政府的真實態度。畢竟,指揮官在戰場上遭到突襲而損失慘重這是不可原諒的。死者還能安然入土,但對於活著的人就沒那麼客氣了。當了逃兵的第三艦隊指揮官呂雄才,帶著旗下5000艘戰艦,往北十字星外圍而去。國防部下令合力通緝此人,並在錦楓臺的授意下,國防部部長在媒體上公佈痛斥其為叛徒,並呼籲呂雄才轄下的官兵不要和他一起背叛國家與人民,及早歸來,國家可以不追究他們的責任。呂雄才的第三艦隊,消失在何處社會上猜測不少。而政府內部幾乎可確認這支艦隊已經逃入梅氏財團的領土內,但梅氏方面卻矢口否認。由於沒有確鑿證據,再加上梅氏方面態度強硬,聯邦政府一時也拿它沒辦法。
不過,並不是所有第三艦隊的官兵都當了逃兵。在布昂遭遇戰中,一位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