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2 / 4)

小說:學會對孩子說話 作者:閻王

子女之間的親密關係。長期被父母斥罵,孩子就會被父母漸漸引導到了對立面去。而每一次對立,又會加劇父母和孩子的緊張關係。情況嚴重時,當父母因為某種原因心情糟糕時,往往就會情緒失控,突破常規的狀態,對孩子實施非常嚴厲的打擊。這時,衝突陡然升級,家庭的平靜就輕易被一件生活瑣事擊碎。

3、我看你啊,簡直就是沒有長耳朵!

孩子在違反了規矩的時候,站在教育立場的父母,必須要堅守崗位,採取和藹而堅決的態度來應付。這時,父母絕對不能顯示出有商量的餘地,絕對不能被引到這個限制合理不合理的討論上去,同時也不能對自己所定的限制加以詳盡的解釋。對孩子用不著解釋為什麼不能打鄰家的小妹,只說一句:“不能傷人。”就夠了。同樣情形,對孩子說了“窗子不是讓你來打破玩的”以後,也就用不著再向他解釋為什麼不能打破。

孩子在他的行為超出了限制的範圍以後,由於他預料到會受到回敬和處罰,所以他的憂慮一定會加重。這時候父母不需要再加重孩子的憂慮,指責過多。父母的話如果說得太多,結果就會是本該顯示力量的時候,所表示的卻是軟弱。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所需要的是一位成年的盟友,以不至於使他丟臉的方式,幫助他控制住他的衝動。

在這種情況下,像下面這位母親在所使用的限制手段就是不必要的:

母親:“我看你啊,簡直就是沒有長耳朵!你要是不聽到我大聲喊叫,你是永遠也聽不進的。好吧,(大聲尖叫)你給我住手!你要是再不住手,我就打爛你的屁股!如果你再敢扔一件東西,我就要揍死你!”

其實,在這種情況下,母親完全可以不用威脅的方式來制止孩子的行為。換一種方式來表達內心的憂慮憤怒,將有效得多:

“我一看到你這樣做就氣得發瘋!”

“這件事使我很氣!”

“這件事使我氣得受不了!”

“不準扔這些東西,拿你的橡皮球來扔!”

此外,由於意識到了堅持原則、說一不二的重要性,有些父母在要求孩子遵守某項規則的時候,又把規則看得太死,把自己的態度表達得過於生硬,以致走向另一個極端,達到了專制或不通情理的程度。

比如,女兒在兒童遊樂園玩得很開心,時間很晚了仍興致盎然。爸爸催促她該回家了,她卻不斷地找理由,央求爸爸說:“我喜歡這兒。我現在不要回家。我還要玩一個鐘頭。”

然而爸爸早就失去耐心了,他說:“你已經違反了我們的約定了,隨你怎麼說,我說不行就是不行。”

這種表達方式所得到的結果可能有兩個——不是孩子投降,就是父親投降,因而兩個都是不合乎我們的心願的。最好的處理辦法是,寧可把焦點集中在孩子想待下去玩的願望上,而不要把焦點集中在她想否決父親的權威的威脅上。舉個例來說,如果爸爸在這時候說:“我知道你喜歡這兒。我猜你一定是想多待一會兒,甚至於想待上十個鐘頭。可是,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現在我們必須回家。”效果肯定要好得多。

因此,父母在堅持孩子遵守一項原則的時候,必須小心,不要引起一場意志的戰爭。如果過了一兩分鐘,女兒還堅持不走,爸爸就可以抓住她的胳膊,帶她走出遊樂園。對年幼的孩子來說,動作所表達的意思有時要比語言有力得多。

4、怎麼樣?我早就告訴過你,事情的結果會是這樣。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很長一個時期,他都會是現有秩序和“法律”的對抗者。這種對抗的表現之一,就是喜歡標新立異。有些標新立異的行為,父母是要鼓勵的,因為它體現了孩子聰穎的靈性、好奇心和可愛有趣;但是有些標新立異的行為,由於它不合常規,體現了孩子的自私心、反抗性和破壞性,父母一般都要予以制止。但是,如果這種行為對他人和社會不造成實質性的危害,做父母的,不妨順其自然,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和自我價值感。這樣,孩子早晚會知道什麼行為是好的,什麼行為是不好的,自己走上常軌。如果當時你橫加反對,他不但會認為你“不夠時尚,趣味落伍”,而且還會因為你的反對而心生反感、鬱悶。

在這方面,美國著名教育家芭芭拉在管教自己的兒子的時候就曾用過這一招,效果非常理想:

有一天,11歲的兒子約瑟夫對芭芭拉說:“我想把頭髮一側留成雙條式的髮型。”

作為母親,芭芭拉很不喜歡兒子留這樣的髮型。但她知道,這並不危及生命、道德以及健康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