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改變命運》
作者:佚名
第1節:前言:六年的努力值得
前言
今天含淚播種,明日歡呼收穫
今天,對高考的批判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但我卻始終對它保持著一種崇高的敬意。
2000年的九月,我乘上了奔赴北京的火車,開始了全新的人生之路。在火車上,我默默的想,在中國這個960萬平方公里,擁有十多億人口的國家,是什麼東西給了我……一個來自大西南偏遠小鎮的孩子……到這個國家最大的城市、它的首都發展的機會呢?也就是高考啊。我呆呆的坐在視窗旁,無數的山山水水在視窗中飛馳而過,從南方的蒼翠到北國的荒涼,襄樊、洛陽、鄭州、石家莊……都已被拋在身後,而我的記憶,也都像這窗外的風景一樣,在腦海中一幕幕飛馳而過……中學的六年,自我覺得過的非常鬱悶、也很辛苦,但如今想起來,付出終於有了回報,六年的努力是值得的。
我來自一個小鄉村,家庭情況很一般,從鄉村小學到鎮裡的初中,從鎮裡的初中到縣城的高中,再到祖國的首都讀大學,一步一步走過來,沒有什麼可以依靠的,所能依靠的只是自己的辛勤、努力和汗水。我讀中學的時候,常常有身邊的同學問我:“我看見你成天該打球的時候打球,看課外書的時候看課外書,玩的時候跟我們一起玩,卻總是考的比我好?”言下之意,我似乎就是天生聰明,沒辦法,只能考那麼好,而他們則無論如何沒有辦法學好了。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他們只看到我跟他們一起玩,卻沒有看到我沒跟他們一起的時候做了些什麼。我在沒有玩的時候,怎樣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在遇到考試不理想等挫折時怎樣自己鼓勵自己,用什麼樣的方法學習,即使是在跟大家一樣坐在教室裡埋頭做題的時候,我的想法也會與眾不同。我所以能比別人學的更好,不在於玩的時候跟大家有什麼區別,而在於學的時候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舉個例子,我在做數學題的時候,總有一個習慣,每當碰到我做不出來的題的時候,我就對自己說:“這麼難的題目,連我都做不出來,別人自然更做不出來,不用害怕。”遇到難題花了很多時間才做出來的時候,就對自己說:“這麼難的題目,居然被我做出來了,這麼巧妙的方法別人肯定想不到,嗯,這下又比別人多拿了十多分。”遇到很簡單的題目,很快做出來了,我就想:“哎呀,這麼簡單,看來這次考試我是非考高分不可了。”總之,每做一道題,我就這樣從各個方面鼓舞自己,這樣,一張卷子做下來,不論難易,我都自我感覺非常良好,越做越高興。而有的人則正好相反,碰到容易的題目,他做完了,老想著:“這麼簡單,別人一定比我做的更快,我說不定落後了。”碰到難的題目,就滿頭大汗,覺得這下完了,別人肯定都會做,唯獨自己不會,而且緊張得連後面得題目也做不下去了。
再比如,同樣是看書,很多同學就是像完成任務一樣一遍一遍的看了,多看一遍少看一遍似乎沒有什麼差別。而我看書則每一遍都會有不同的側重,預習的時候重在全面瞭解,學習的時候重在把握重點難點,複習的時候重在運用和記憶,雖然看得遍數可能比別人少,但得到的東西卻比別人多。經常有人驚訝的問我:“你怎麼知道那麼多東西,哪裡來的時間看那麼多書。”其實我看書的時間並不比別人多多少,甚至說,我看的書也並不比別人多多少,只是由於方法得當,看的東西很多都能記得牢、用得上,如此而已。對此,我在書中有非常詳細的介紹。
這些差別,看起來很微不足道,但如果你能在這些小問題上不斷改進,日積月累,取得的進步將是十分驚人的。進入大學以後不久,就有人請我去給中學的孩子們講講自己六年學習的心得體會,我很爽快的答應了。由於演講的效果不錯,就不斷的有人邀請我去做報告。從此,我就一直在全國各地巡迴演講,講高考、講學習,也講一些人生奮鬥的道理。五年過去了,從小心謹慎的拿著講稿讀,到現在面對數千人的場面侃侃而談,五年的演講經歷令我獲益匪淺。並最終將五年的演講成果加以總結,寫成了本書。
我想,我寫這本書,無非是想告訴大家:
我們不應該將“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對立起來,在很大程度上,“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是一致的。成績是個人素質的體現。學習能力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素質。在我看來,學習不僅是讀書、聽課、做題那麼簡單,它是一種能力、一種素質,它需要正確的方法,需要良好的心態。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