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1 / 4)

小說:學習改變命運 作者:笑傲網路

往會在眾人中爭論不休,要在十幾分鍾之內做出從0到150的一百五十個等級的判斷,還要區分五六種語文素質,只能昧著良心亂來了。作文評分的主觀性太大,透過一篇150分的作文對學生能力的評估所產生的偏差將大得難以令人接受。

從另一個角度考慮,考場作文的水平都是很低的,與真正的“文學創作”沒什麼關係。科舉考了一千多年,沒有出過一篇為後世稱道的文章。科舉狀元中後來真正成為大文豪的也就那麼四五個。文學一進入考場已經不可能是真正意義上的創作。韓愈後來讀到自己當初在試卷中所寫的詩文,“顏忸怩而心不寧者數月”,簡直不想承認這些東西出於自己的手筆。他由此推衍,“要是屈原、孟軻、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等人參加科舉,寫出來的東西也必定很丟人。”我看過那些炒得很火的所謂“滿分作文”,只能用慘不忍睹四個字來形容。由此可知,作文佔150分,將既不能準確考察一個人的語文基本素質,也不能準確考察一個人的寫作水平和寫作潛力,純粹是“文學浪漫主義者”不切實際的空想。其實想一想,當初科舉用文學的方式選拔行政人員,何嘗沒有某些“儒學浪漫主義者”的“功勞”。歷史上很多好的理想,最終變為罪惡,其原因也大抵相仿吧。

第17節:高考考的是基礎知識

還有人愛用“錢鍾書考清華數學考了0分,語文考了滿分”來論證現行高考制度不合理。其實這也可以用“高考考試形式與考試目的”的觀點來反駁:高考考的是基礎知識,為社會挑選合格的人才,而不負責發現天才……天才不應也不能透過考試篩選。現代教育是一種“平民化教育”而非“精英化教育”,中國歷史上出了多少錢鍾書似的大文豪,但真正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難道是靠這樣幾個文化精英嗎?顯然不是,而是靠全民族整體教育水平的提高啊。

而且,錢鍾書數學考了0分,語文考了滿分,是不是說凡是數學考0分語文考滿分的人就能成為錢鍾書?顯然不是。錢鍾書最後進入了清華,是不是說如果他不進清華就不能取得後來的成就?我覺得象他這樣的天才人物,在哪裡都是一樣,說不定因為考試落榜受了刺激,從此更加發奮治學,成就更高也未可知。總之,要找幾個天才的例子來反對高考是件再容易不過的事情,只是這樣的例外實際上毫無意義。

言歸正傳。高考與科舉最根本的差異在於:高考不存在考試形式與考試目的嚴重錯位的情況。它選的是“可塑之才”,而非“可用之才”,所以考的是“基礎知識”,而非“實用技能”。高中學的知識有用,高考考的東西也有用,只是這個“用”不能馬上“轉化為生產力”,而是在為更深入的專業學習打下基礎。希望大家能夠相信,我們不僅是在“為了考試而考試”,同時也在學習一些真正有用的東西,高中的學習不論從“高考取勝”還是“學以致用”方面來講,都是很有價值的。

二、高考是能力的考試

高考是能力的考試,而且是很多種綜合能力的考試。

德育的“缺位”不能歸責於高考,高考也不應該試圖去評價考生的道德水準。

一個人要想在高考中考高分,單純死讀書是不行的。高分的背後,除了知識基礎紮實外,還隱藏著以下這些才能:

1.專心致志,能排除干擾專心學習

2.持之以恆

3.有較高的自制力

4.能夠為了一個目標付出精力和汗水

5.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能夠理解眾多知識點並把握其內在聯絡

6.能夠有效利用自己的時間

7.在面對考驗的時候能夠保持心態平穩

有一種說法十分的流行,就是說古往今來成大事者,讀書的時候考試肯定不能前三名,或者說前三名都成不了大事。我不知道是誰先總結出來的“規律”,總之這種說法可以說是謬種流傳、禍害匪淺,完全沒有科學依據。兩個例子,一個是克林頓,從小學到大學一直是學校的前三名,什麼各種各樣的獎學金、優秀學生的評選等沒有一次捺下過。還有一個是葉利欽,他在自傳中就說自己的成績一進十分優秀,從小學到中學只有一次考試有一門課不是拿的5分,還是因為和老師鬧矛盾被故意扣的,現在想起來都懊悔不已。他後來這樣教育成績優秀的孫子:“只要不是5分就不能算是好成績。”既然拿了那麼多滿分,那至少也是並列第一吧。這兩個人,兩個總統,兩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世界上最有權力男人,都是學習的時候名列前三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