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成不了思想家,也成不了醫學家。孫中山先前支援以變法改良中國,並上書李鴻章。失敗以後,轉而走資產階級革命的道路。辛亥革命果實被袁世凱以及軍閥篡奪以後,他又提出“新三民主義”,與共產黨和蘇聯合作。他在行動中不斷修正自己的目標,最終成為了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國近代歷史第一人。
有了理想,就立刻付諸實踐,又透過實踐修正自己的理想,這就是魯迅和孫中山先生的偉大之處。他們都放棄了自己曾經選擇的道路,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回到過去,向他們發問:“你們後悔自己最初的選擇嗎?”他們的回答是不難想象的。
在社會活動中是這樣,對於那些研究自然科學理論的科學家們也是如此。一位署名castor_v_pollux的作者在新浪網上連載的《上帝擲骰子嗎……量子力學史話》中專門有一篇短文介紹了近代科學史上為了“證明”某個理論而進行實驗,但最後卻發現理論與實際不符合,最後徹底推翻這種理論,實現物理學突破的事例:
“近代科學的歷史上,也曾經有過許多類似的具有重大意義的意外實驗。也許我們可以從拉瓦錫(ALLaroisier)談起。當時的人們普遍相信,物體燃燒是因為有”燃素“離開物體的結果。但是1774年的某一天,拉瓦錫決定測量一下這種”燃素“的具體重量是多少。他用他的天平稱量了一塊錫的重量,隨即點燃它。等金屬完完全全地燒成了灰燼之後,拉瓦錫小心翼翼地把每一粒灰燼都收集起來,再次稱量了它的重量。
結果使得當時的所有人都瞠目結舌。按照燃素說,燃燒後的灰燼應該比燃燒前要輕。退一萬步,就算燃素完全沒有重量,也應該一樣重。可是拉瓦錫的天平卻說:灰燼要比燃燒前的金屬重,測量燃素重量成了一個無稽之談。然而拉瓦錫在吃驚之餘,卻沒有怪罪於自己的天平,而是將懷疑的眼光投向了燃素說這個龐然大物。在他的推動下,近代化學終於在這個體系倒臺的轟隆聲中建立了起來。
到了1882年,實驗上的困難同樣開始困擾劍橋大學的化學教授瑞利(J。W。SRayleigh)。他為了一個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