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2 / 4)

會影響它們作出的決策。”

孩子自有孩子的邏輯,一個在開始被我看成過於不切實際的論題,就這樣讓兒子找到了一個自圓其說的結論。

在七年級的科學研究展覽會上,展示了一百多個研究報告。每份研究報告都貼上在一塊一米見方,大小一致的硬紙板上。除了展示論文外,小作者們還極盡其藝術天才之能事,美化自己的那塊小天地,外加搬來的做研究用的各種各樣的儀器、實物甚至小動物什麼的。說句實在話,我從來就沒有想到過,七年級的孩子有著這麼活躍、這麼充實的思維。

下面,是我從這個展覽會上摘錄的一些有趣的研究課題:

———音樂(古典音樂,鄉村音樂,搖滾樂)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色彩對植物生長過程的影響;

———食物的色彩與消費者的心理;

———狗靠什麼來決定選擇玩具;

———貓是左撇子,還是右撇子?

———辛辛那提地區的氣溫與環保;

……

學校請來了幾個資深評委,對所有的參展科研專案一一做了評價。礦礦的研究獲得了動物研究組的一等獎。

還有什麼能比看見孩子獨立地去完成一項科學試驗更能讓做父母親高興的呢?還有什麼能比看到孩子具有獨立動手的能力,有消化知識的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更能讓做父母的高興的呢?

每次回國,看到國內孩子們那強制不住的哈欠,硬撐到半夜12點的焦熬,我心裡沉甸甸的不是滋味……

總之,應試性學習強調的是學,是背,是記,是訓練,而研究性學習強調的是悟。今天,中國的現狀對人才的悟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這個時代是獨一無二的全新的時代,沒有任何現成的可以照搬的經驗,古代中國沒有,國外也沒有,一切都要靠我們自己的大腦去思考。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缺乏悟性的人,只能成為時代的棄兒。對“悟性”這個問題,黃全愈博士也有自己的看法。他的感覺是,在中國是學得多悟得少;在美國是學得少悟得多。在美國學習,他總有一個感覺,雖然從老師那裡轉手來的外在的東西不多,但是內心裡卻不斷地“悟”出不少東西,而且這些東西都是自己的,並不是老師“教”的。

黃全愈對中國古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做了自己的解讀,他認為“授人以魚”講的是灌輸書本知識,讀“死書”。“授人以漁”講的是培養人的能力,教人做學問做研究的方法。黃全愈介紹說,美國學校從小就鼓勵孩子做研究,就培養孩子的研究能力。因為美國教育工作者相信:做“研究”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的能力,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組織研究材料和運用研究方法的能力,同時也能在研究中學到書本知識和實踐中的知識。而中國的學校在應試教育的制約下,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採取的是初級階段打基礎,高階階段才做學問的相互脫離的兩階段戰略。

黃全愈認為,許多人堅持的“中國的初等教育是很棒的,現在的問題是高階階段的研究沒做好,要加強的只是高階階段的研究工作的創造性問題……”的觀點是不正確的。他認為,人的創造力和創造性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培養”出來的。既然要培養,就要從小開始培養。這種培養,不但要有內在成長的連續性,還要有外在培養環境的持續性。同時,創造力與人的個性和獨立性是分不開的,而個性的發展和獨立性的培養又必須始於幼年。如果我們在初級階段只搞適應“應試教育”的智力開發,到高階階段才培養人的創造力和研究能力,我們將難以培養出諾貝爾獎獲得者。

結語

劉亦婷的學習方法是落後和過時的,這種學習方法強調的是機械的、反覆的、大運動量的訓練。這種高強度的學習方法輔之以劉亦婷家長引以為豪的“鐵人計劃”,能夠使孩子的學業暫時得到成功。

但是,這種成功僅僅是暫時的,很多教育學者從中美學生的對比中已經得出這樣的結論,即這種孩子的後勁明顯不足。

真正先進、科學的學習方法是研究性學習方法。這種方法能夠提高學生的研究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習興趣,提高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學生更能適應市場經濟和知識經濟社會的需要,在未來的社會中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

迎合炒作,自樹典型

下面這些很好玩的句子來自《哈佛女孩劉亦婷》一書的引言:

訊息藉助因特網,頃刻之間傳遍全國,引起轟動: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