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1 / 4)

(2)讓孩子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

如:“×老師沒了解全部事實就訓你,這的確是他不對。老師也會有錯誤的。而且,×老師很看重你(舉出一些事實),我想他可能是對你期望很高,看到你的毛病就急了。你說呢?”

(3)直接評價孩子的行為

如:“我認為你這樣做是對的,對於這種事不應該袖手旁觀,你應該把你這樣做的理由告訴你的老師和同學。”“不,我不同意你這樣做。小琴這樣做很傷你的心,但你這種做法也會傷害她,何必要兩敗俱傷呢?”

(4)把孩子面對的問題清楚地說出來

如:“那麼,你現在的處境是這樣,同學以為是你向老師告狀,所以都不和你說話,是嗎?我能理解,你現在一定難受得很。”提供一些資訊、建議和選擇的機會。“聽說今晚有場球賽,你和小金一起去看場球會不會感覺好些?你如果真想這樣做,我可以給你錢。”“你覺得……怎麼樣?”“如果……會不會有幫助?”

(5)給予一些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實現的幻想

如:“如果書本上的內容能透過一個機器輸送到腦子裡去,那就好了,聽說科學家們正在研製這種機器呢。”

2.如何把握懲罰的分寸?

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一種虛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負責任的教育。其實,孩子就是在磕磕碰碰中長大的。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永遠超出大人的想像。但是,懲罰絕不等於體罰,更不是傷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視,讓你覺得難堪,打擊你的自信心。懲罰是個雙刃劍,是一種危險的、高難度的教育技巧。

(1)關鍵是保持冷靜

明確你懲罰孩子的目的,你不是為了傷害孩子,不是為了剝奪他的權利,不是要報復他,甚至也不是為了要“教訓”他,你的目的是要幫助孩子認識他這樣做為什麼不對,以及幫助孩子找到合適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所以,父母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切勿懲罰孩子。因為這個時候父母很難控制自己的怒火,孩子的注意力也完全放在怎樣逃避父母的怒氣之上,而不是反省自己的行為。

如果孩子犯了錯誤,父母首先應該做的就是保持冷靜,並且瞭解事實真相。這通常是最難做到的。

A.在腦子裡衝自己大喊一聲:“要鎮定!”

B.慢慢地深呼吸三次。

C.在心裡緩慢從1數到10。

D.你用下面一些問話從孩子那裡瞭解事實:

“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

“這件事是怎樣發生的?”

“你在這麼做的時候是怎麼想的?”

“你為什麼那麼做?”

(2)讓孩子為自己的過失負責

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犯了錯的時候,內心都有一種要接受懲罰的準備,這是一種心理需求。為自己的愧疚承擔責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紀很小的孩子,或是社會化程度比較低的人,才會選擇逃避責任。回想我們自己長大的過程,一定有一些懲罰是讓自己終生難忘的。

一般來說,孩子犯錯的時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機,因為內疚和不安會使他急於求助,而此時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銘心。

懲罰的一個基本出發點和目的,應該是讓孩子為自己的過失負責。

有一個12歲的少年,在院子裡踢足球,把鄰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鄰居說:“我這塊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買的,你賠。”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買125只雞。這個孩子沒辦法,回家找爸爸。爸爸問:“玻璃是你踢碎的嗎?”孩子說是。爸爸說:“那你就賠吧,你踢碎的你就得賠。沒有錢,我借給你,一年後還。”在接下來的一年裡,這個孩子擦皮鞋、送報紙、打工掙錢,掙回了12.5美元還給父親。這個孩子長大後成了美國的總統,他就是里根。這是他在回憶錄中寫到的一個故事,他說正是透過這樣一件事讓他懂得了什麼是責任,那就是為自己的過失負責。

第9節:自然懲罰法

孩子是在體驗中長大的,不是在說教中長大的。一位教育學家曾經說過教育有一個原則:孩子進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

(3)自然懲罰法

有一位家長說孩子總是丟三落四,她的辦法是什麼呢,在孩子每個口袋裡都放著錢,每個口袋都裝上名片。

而另一位母親,則全然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