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僕再次出山。東撿西尋,終算將一些勞改犯,又拉成一支隊伍。
但是,楊僕不敢亂動了,只好等待左將軍。此時,左將軍荀彘,已經抵達浿水邊上。很不幸的是,朝鮮軍死死擋住漢軍,不讓其渡河。左將軍拼了吃奶的力氣,還是沒辦法渡江。
裡面的不敢亂動,外面的又過不去。怎麼辦?這時,大家只好回報漢朝天子,請他多拉幾個人過來幫忙。
此時,遠在長安的劉徹,聞聽前線狼狽訊息,的確驚異。不過很快的,他就拿定了主意。讓人吃驚的是,劉徹沒有責備楊僕和荀彘,更沒有增援他們。他只給楊僕等人加派了一個人。
這個人,名喚衛山。其任務就是,代表劉徹渡江,與衛右渠談判。
劉徹沒有吃錯藥,他有足夠的談判的籌碼。這個籌碼就是,後楊僕而行的漢朝海軍,正在趕往朝鮮。而左將軍荀彘率領的這支陸軍,可不是好惹的。之所以不好惹,其兵皆來自燕代兩地,個個天生都是強悍的種。
這些都是其次。更重要的是,衛山是代表劉徹持節去談判的。衛山會告訴對方,大漢天子的底線是什麼,如果朝鮮敢超出漢朝底線。那麼,劉徹還會叫衛山轉告朝鮮王,他馬上就見識什麼叫吃不完,兜著走。
所以劉徹相信,這個時候派人去談判,漢朝絕對有優勢,也絕對合時宜。
果然,漢使衛山很順利地進入了朝鮮,很順利地見到了朝鮮王衛右渠,也很順利地和對方坐上談判桌。最後,結果是:朝鮮王同意投降。
這個結果,似乎有些出乎意料,但亦在情理之中。當初衛右渠不答應涉何條件,開路讓朝鮮諸部首領去見漢朝天子,那是因為刀還沒架到脖子上,當然不知道刀的可怕。現在漢刀就要砍脖子了,再不鬆口,閩越就是朝鮮的寫照,閩越王駱其善,就是衛右渠的下場。
我說這話,可不是吹的,也不是編出來嚇唬人的。從匈奴到西域,再到西南夷,再到南夷,哪裡有反抗,哪裡就有打壓。這麼多年,這麼多地方,堂堂大漢天子劉徹,什麼時候手軟過。只要他說打,什麼時候有他搞不定的事,滅不掉的敵人?
朝鮮王衛右渠,為顯示投降誠意,決定派太子去長安,向漢朝天子劉徹謝罪。除此之外,還有向漢朝呈獻戰馬五千匹,給漢軍補貼軍糧。手續辦理妥當後,太子準備上路了。
但是,就在這時,漢使衛山對太子說了一句話。就只一句話,打破了劉徹的全盤計劃。
衛山之所以說了那句意外的話,是因為朝鮮太子做了一件,讓他覺得倍加意外的事。這件事就是,太子不是一個人去長安的,而是讓一堆人跟著。這一堆人具體數字是,萬餘人,且全幅武裝。
對劉徹來說,衛太子率這個萬餘人的龐大旅遊團來京,他不是第一次聽說。想當初,霍去病一路砍殺匈奴到祁連山,搞得匈奴渾邪王害怕被匈奴單于治罪,想來想去,沒地方可去。於是只好率了幾萬人向漢朝投降。
老實說,那時候劉徹聞聽此訊息,也不敢掉又輕心。他不知道匈奴投降是真是假,所以派霍去病全副武裝去迎接。結果對方先怕起來,想掉頭跑掉。幸虧霍去病反應敏捷,衝入陣中砍了幾撥逃兵,才算喝住了他們,並且帶著他們來到長安城。
但是,準備迎接衛太子入京的人,不是霍去病,而是左將軍荀彘。帶路的人,不是別人,而是衛山。於是,當衛山及左將軍荀彘看到衛太子,這般豪華投降陣勢時,心頭猶如掛十五個吊桶,七上八下。他們真的很懷疑,衛太子會耍詐。
衛山越想越覺不對頭,渡河之前,他終於惹不住,對衛太子說了一句話:既然您都投降了,你過江後,有我們護駕就行了,何必還帶這麼多人渡江呢。
衛山認為,這是一句很忠善的話。人少好辦事,事情越簡單越好。帶這麼多人過去,大家都疑神疑鬼的,難保出現問題,到時雙方都不好交待。
然而漢使衛山沒想到,有些事情可以簡單,有些事情卻不能簡單。有些話,說起無心,聽者則有意。恰恰是,衛太子一聽,一下子就覺得衛山這句有問題。
你都不放心我帶人過江,我憑什麼就放心你們?衛太子越想越可怕,越想也越覺得真沒意思。於是,他突然對衛山說道,你自己走吧,我不走了。說完,就帶著自己人,回去了。
這下子,衛山傻了。怎麼辦?當然是涼拌。萬般無奈的他,只得回長安報告。沒想到,他一報告完,劉徹啥話都沒說,直接叫人拉出去砍了。
沒辦法了,哄的不行,只好來硬的了。劉徹只好派人對左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