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部分(2 / 4)

小說:2014010605 作者:丁格

二是門徒多。由此可見,這個楊伯起被稱為關西孔子,至少他身邊是聚集了為數不少的粉絲團的。但是,孔子讀書時,一直都對官場念念不忘,可眼前這個楊伯起,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幅定力很足的樣子。

自古以來,幾乎每個讀書人,都有一個夢想——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當時有人曾勸過楊震出去做官,他就是不為所動。

難道楊伯起心中,真的已經絕了做官念頭,不與世隨波逐流了嗎?事實上,不是楊震不喜歡做官,他是在等一個人。等一個識貨的伯樂。當年,姜太公八十歲才等到了識貨的人,他才五十歲,只要命夠長,他還可以等三十年,急什麼。

可是楊震不急,有人急。就在他五十歲這年,等到了生命中的伯樂與知已。誰也沒想到,他的伯樂竟然就是被羌人搞得沒勇氣,被虞詡搞得被脾氣,灰溜溜地請辭了大將軍的鄧騭。

鄧騭拉楊震出道時,先是舉茂才,然後是遷刺史,太守,太僕,太常,司徒。從茂才到司徒,別人幾輩子都跳不到高度,他卻只用了十一年。不是火箭,卻勝似火箭,無不讓人乍舌興嘆。

有人說過,如果你不夠優秀,說明你不夠寂寞。真正優秀的人,都是在寂寞中煎熬,等待,錘鍊與敲打中成長出來的。而楊震,就是這樣的高手,五十年不移心志,專心練習武功,終於一飛沖天。

陳忠,字伯始,其父陳寵,曾做到三公之一的司空。

陳寵出來做官,主要是專業選對了,學的是法律。後來,陳忠也學了法律,一點也不比老爹差。他做過廷尉正,後來被拜為尚書。

我們知道,自劉秀起,漢朝三公都是拿來擺設的,沒有實際權力。政府實力,都在尚書手裡。但是,如果天下出問題了,追究責任,都是讓三公去頂罪,尚書都是高枕無憂,沒他的事。由此可見,陳忠能夠當上尚書,那可不一般了。

不過,從某種角度來說,陳寵和楊震都是同一條船上的同志。因為他們無論是出身,或者是代表的階級利益,都是一致的。但是,他們可謂是同船不同心,彼此從來都是路人甲與路人乙的關係。

不能因為這個,就說他們官官相輕。陳寵和楊震搞不到一塊去,主要是因為一個人。而這個人,就是楊震的伯樂鄧騭。

說到鄧騭,陳忠渾身都長嘴,直想咬人。事情是這樣的:當年鄧太后手握大權時,聽話的張禹曾找到時為司空的陳寵,說一起聯名上奏,建議鄧太后追奏鄧太后老爹鄧訓,陳忠老爹陳寵卻拒絕了。陳寵拒絕的理由是,漢朝沒這個慣例。

就因為這個事,鄧騭恨死了陳寵,然後就想方設法的打壓陳忠,讓他做不了高官。

陳忠被打壓多年,心裡不但得了抑鬱症,似乎有點變態的跡象。所以,鄧太后一崩,他就像孫猴子裡從石頭裡蹦出來了似的,捲起腿來就衝進皇宮,然後遊說劉祜:現在該是你報仇血恨的時候了,對付鄧家,一個都不能放過。

陳忠彷彿要告訴鄧騭,你能做初一,我就能做十五,你壓我一陣子,我讓你死無葬身之地。

陳忠說到,也做到了。鄧騭自殺後,誰都不敢去收屍。大司農看不去,立即跳起來替鄧騭申辯,但是劉祜啥都沒說,把大司家貶官,趕出洛陽城。

這實在太過分了。

鄧騭是外戚沒錯,但他的名聲還不至於到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份。他有一個優點,是眾人都看見的,那就是能夠不拘一格,推薦提拔賢才。如果不是他,楊震估計還在書堆裡扎著。事實也證明,鄧騭提拔的諸多人才,都不是來蹭飯的,而都是身懷絕技的高手。

沒有史實證明,楊震替鄧騭說過話。但是,就在劉祜把大司農趕出洛陽城後,中央諸多高官,集體上書,替鄧騭打抱不平。集體的力量是可貴的,劉祜看著那麼多人替鄧騭說話,臉一下子都紅了。

劉祜之前說過,鄧騭沒有參與鄧太后的陰謀,準備要把他廢了,所以才把他遣送回封國。現在卻說一套,做一套,把人趕到千里之外的山溝溝,人家死了還不讓收屍,好像說不過去呀。

想到這裡,劉祜都覺得太不好意思了。裝出一幅很仗義的樣子,下詔責罵地方郡守,然後派人替鄧騭收屍,並且允許鄧騭部分堂兄弟回京居住。

儘管陳忠沒有成功的實施,對鄧家一個都不能放過的計劃。但是鄧騭死得這麼難看,對於他這個大活人來說,已經夠本了。所以,他也不再去追究什麼,而是潛下心來,認真做好他的本職工作。

然而很快的,陳忠發現,在官場,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