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倆人立即結拜兄弟,定為生死之交。
但人有時太會出名未必是好事。秦滅魏國時最聞聽張耳和阿餘之大名,懸賞一千金捉張耳,五百金捉陳餘。大好的日子就這樣被秦國弄得家破人亡,倆兄弟只好化名隱姓亡命天涯。
不久,張耳和陳餘聞聽陳勝起義,倆人立往投奔。陳勝早聞聽兩位大名,也很高興地留用他們。後來,當張耳和陳餘聽說陳勝企圖自立為王,馬上勸阻道:“將軍誅暴秦萬世昂望,然天下方亂,勝敗未定,將軍就自稱為王,恐怕天下以為私心。不如緩稱王,引兵向西,立六國之後,為秦多樹敵,為己多增力。敵多則力分,我眾則力強。以我所強攻敵所力分,故天下無有不克之地。到時將軍據咸陽以令諸侯,德服天下,帝王之業唾手可得矣。”
實事求是地說,張耳和陳餘此話可謂真知卓見,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講都是正確的。一千多年後,朱元璋舉軍起義抗元時,當時各路起義軍紛紛稱王,朱元璋問臣下朱家軍未來何去何去,謀士朱升送朱元璋一句話:“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深以為然,決定不趕稱王這股浪潮,果然躲過元朝的打擊,並且儲存實力笑到,最後並最終建立起了幾百年的明朝大業。
可陳勝不是朱元璋。王諸將相寧有種乎,如今天下已重新洗牌,誰又規定一定要六國之後貴族們當王,他們當得了王,我為什麼不能當王呢?於是不信邪的陳勝沒有聽從張耳和陳餘的計謀,最終自立為楚王。
可歷史從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陳勝倉促稱王,倉促被滅,曇花一現,從而開了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首舉必敗的先河。這真是一道可怕歷史的魔咒,自陳勝之後,不管哪個朝代,每每總是首難者倒下,反而是後來者踏著鮮血勇往直前成了最大的最益者。
陳勝否定張耳和陳餘之計後,他們倆只好退而求其次。陳餘對陳勝又獻一計說道:“大王您只顧率兵向西攻打咸陽,可是黃河之北的大片土地還沒有收復,我曾經在趙國遊說過,比較瞭解那裡的情況。如果您願意給我一些兵力,我願帶兵北上拿下趙國。”
陳勝一聽,此計可行。然而在選派將領方面卻做了一個出人意料的安排,陳勝任心腹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張耳陳餘分別為左右校尉。陳餘不聽沒打緊,一聽氣得一肚子是火。計謀是我出的,要的就是將軍令,搞到最後竟是打雜的。好,既然你陳勝把我們倆兄弟當外人,也休怪我以後不把你當自己人,咱們就走著瞧。
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暫時的低頭是為了更高的伸展。陳餘張耳只有窩著一肚子火跟隨武臣帶著三千兵打趙國去了。只憑三千兵就想打下趙國幾十座城,恐怕不知要打到什麼時候,然而天助武臣,這時范陽謀士蒯通主動找上門出謀劃策,僅憑那張三寸不爛之舌到處恫嚇,趙國不戰而投降的竟有三十來個城市。
就這樣,武臣沒費什麼力氣竟也打到了邯鄲城。那時,離武臣遙遠的西邊,發生了兩件大事。第一件事,陳勝派屬下大將葛嬰攻打蘄東,然而葛嬰打下東城時,自作主張立楚國後裔襄彊為楚王,後來才聽說陳勝在陳地自立為王,於是只好殺了襄彊回報陳勝,卻被陳勝誅殺。第二件事,楚軍西征主將周章好不容易打到戲水,卻被章邯打得落荒而逃。
第一件事證明陳勝是無道之人,只會以已之私吞天下之實。第二件事說明陳勝大勢已去。真是天賜良機啊,報仇的機會終於來了。
陳餘和張耳連忙遊說武臣道:“陳勝只用八九百造反之兵打到陳地就稱王,不是非要立六國後代。將軍您以三千兵拿下趙國三十幾個城市,獨據河北,如不稱王恐怕就沒有人敢稱王了。再說陳勝這個人只會聽信讒言亂殺大將,如果這時有人回去說你壞話,你恐怕就有危險了。我勸你不如立自己人為王,否則就立趙國後人為王。時不待我,機不可失。將軍不要錯過這個大好機會啊。”
陳餘張耳這話真是說到武臣心坎上了。如今天下紛亂,諸侯打來打去還不是為了好好過一把王癮嗎?古人云,天予不取,必受其咎。既然上天註定要讓他武臣做趙王,他為什麼還要拒絕呢?
武臣立即聽從陳張之計自立為王,封陳餘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另外一個跟班的邵騷為左丞相。陳勝啊陳勝,當初叫你封我為將軍你不封,現在我要讓你連後悔藥都來不及吃了。咱們接著慢慢整吧。
陳勝聽說武臣自立山頭稱王,氣得那是一個跳呀,他一怒之下把武臣全家抓起來準備殺掉,相國蔡賜卻勸住他道:“大王且慢,此時殺武臣大大的不妥。秦國還沒有滅亡,如果殺掉武臣等於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