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2 / 4)

小說:考研 作者:北方刷刷

是很多,一般夠用就行,而軟體工學碩士應該側重理論(和所有的工學碩士一樣),主要為研究機構(政府或企業)培養科研人才,所以很多人對軟體工程碩士的門檻很低大惑不解。從基礎來說,工學的更為紮實,因此有人對工程碩士不屑一顧。其實這是兩條線,除了入學門檻外根本沒有可比性,正如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不能說誰比誰強,只是各有側重而已。

從2003級開始,MSE在培養方式上有了一個最突出的變化,那就是第一年不分配導師(全國大多數軟體學院都是如此),官方的說法是雙導師制,其中最大的原因是不想太早給學生定方向,好讓他們自由發展,另一個原因我估計與培養模式有關,MSE和工學的培養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不分導師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實習的差別,工學的實習有的在教研室,有的在單位,但是他們都是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但MSE就不同,原則上全部在單位實習(其實MSE的組成很複雜,總的說來參加過一月份入學考試的人基礎較好,而直接參加工程碩士考試的基礎又要差點,而MSE又分為脫產的和在職的,在職的基本在原單位實習)由學校和單位協商,由單位派人作為學生的指導老師。

基於上述原因,所以第一年不安排導師。那麼這樣安排到底好不好呢?目前為止,至少由兩個問題不容忽視,第一,沒有導師學生就沒了方向感,因為軟體工程這個專業牽涉面很廣,一個人不可能面面俱到,任何一個方向都夠你花費畢生精力,所以大家學起來不知該把力氣往哪兒使,我想大家讀本科的時候就有這感覺。第二,需要較強的自控力,沒有導師而且課程都安排在週末,使得大家平時有很多的空閒時間,如果你不想學習,你可能什麼都學不到,因為太自由了,工學至少有導師管著,而MSE是百分之百的自由!

二、問題

我們知道,全國有很多的計算機或相關專業的畢業生,有專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這些人完全可以為軟體行業補充新鮮血液,勝任各個崗位,又何必弄出個獨立的軟體學院來,設立工程碩士呢?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有其明顯的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1。教育遠遠跟不上企業現實的需求,太多的基礎教育往往窒息了人才的發展空間;2。教材落後於IT技術發展的前沿,課程講授脫離系統工程的實際,課程體系設計不是職業化為導向,而是以學術發展和研究為導向;3。培養層次不清,從清華、北大到普通市屬高校,教材、教學大綱基本一致,缺乏層次性、靈活性與實用性;4。培養出的學生質量不高,高校普遍的教育體制比較落後,每年雖有大量的畢業生湧向軟體產業卻不能馬上投入工作。過分地強調學習、掌握知識卻忽視了實踐,沒有達到知識傳播、廣泛應用的目的。在創造性地應用知識方面,缺乏一種嶄新的觀念以及把知識和現實經濟相結合的意識,傳統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與印度相比差得很遠。雖說每屆畢業生都有畢業實習,也往往是走走過場,學生走到社會還得從頭再來。

現在軟體行業缺什麼人呢?一是高水平的系統架構師;二是有管理經驗的軟體測試人員;三是有實踐經驗的行業需求分析師;四是有行業背景的諮詢顧問,而現在畢業生連基本的軟體工程知識都缺乏,更不用說達到上面提到的標準,而企業培養一個高階人員花費成本又太大!

當然,這還不足以讓教育部專門成立軟體學院來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在設立軟體學院這個問題上,教育部有多方考慮。教育部希望透過一個試點,來引進社會上的一些閒散資金辦學,尤其是讓國內外的一些大企業來投資,以此探索教育改革的新模式。

那麼現在的35所軟體學院又辦得如何呢?我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亂”。無論是招生、學習,還是日常管理等,都顯得比較混亂。當然,我們也可以換個說法叫靈活。我們可以從報刊上看到各個軟體學院使出渾身解數,到處爭奪生源。但也有的學校只是把軟體學院當作搖錢樹,把學生當成了冤大頭。所以,儘管才辦學幾年,已經有了不好的聲譽出現。

社會對軟體學院不認同也還有其他原因。工程碩士原本是為企業界培養高層技術人才,培養方式是不脫產學習(即邊學習邊上班),所以不負責解決戶口、醫保之類的待遇,應該說開始還不錯,為企業培養了大批人才,可後來學校為了創收,許多規定成了虛設,入學把關、學位授予都成了形式。以至給人形成工程碩士都是水貨的印象。軟體工程碩士和MBA一樣,都是從國外引進的強勢學位,在國外還是比較吃香,只是沒想到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