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知曉
卻不能彼此相認,
……
我坐在比較前的位置,當時寫著作文,忽然感覺肩膀有人輕輕拍了一下:
“我借本書給你!”
我頓了一下,對方雙手遞過,說話有點緊張。我也緊張起來,一時之間不知道說什麼,接了過來。
“多謝!我會很快看完還你的。”
……
緣就是從這裡開始。一個我毫不認識,毫不關注的女孩,也許在慢慢相處後,本來一個沒有背景,沒有自我的人,一個理性得對人不能有半點感情的人,我最終還是產生了一種欲解難離的感覺。
我開始慢慢學會揣測一個人的心理,喜怒哀樂,為其他人擔心,悲喜……
我努力剋制這種內心的情感,最後在眾人面前沒有半點破綻,直至畢業……
○借錢不還—— 一個人對金錢的態度,就幾乎是對人生的態度
除了正常飲食,我基本沒有什麼花費了,所以我有幾乎固定不變的積蓄,雖然很少。但是當年,有人還是會借我錢。
我就想,急人所需,自己雖然沒什麼錢,但是基本沒什麼花費,所以一般情況都會借。借的人,很多都會還,但是有一類人我記得很清楚,尤其是一個家裡有背景,沒有還,而且我犯了幾次同樣的錯誤,死在同一個人手上。
後來我在寒暑假中反省後得出一個結論,有錢人是看不起錢的!
我和他不是同一類人,他的一顰一笑,我在心裡刻畫得非常深刻。
(當然如果我們是彼此交心的,在這個前提下,就不一樣了)
今天我對這種記憶不帶有任何的感情,也沒有半點怨恨,僅僅作為我人生故事中一個值得思索的片段。
(2010)當我獲知他結婚不到幾個月後離婚了的情況後,心理感嘆道,這條命運的路,其實早已定下了——也許離婚在他看來也不是一件什麼樣的事。一個人對金錢的態度,就幾乎是對人生的態度。
○班主任的格言
初中,有一節課我特別喜歡的,就是班主任的班會課。他當時的主持場面第一次讓我感受到什麼是舞臺,什麼是表達自己思想的舞臺。
他會說起很多很多做人的道理,而這些都是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他最常說的一句話並且畫在黑板上,我記得很清楚,是:“其身正,無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這話在很長一段時間影響著我,當作一種信念去崇拜,直至07年的頹廢,讓我開始懷疑這樣類似的信念:
如果一個人太過於方正,很容易被人利用,年輕人也一樣,總覺得自己很有正義感,常常被引導在一個違勢的方向上。一個人有什麼原則,最好不要讓被別人看清楚。
如果一個人從小開始就是是非分明的,他會痛苦一輩子,因為他沒有能力,也沒有辦法把是非分辨清楚。我們去看電影,凡是問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問題的人都是小孩子。
很多人說:“哪一個人對你最好,自己最清楚。”我後來覺得是不太對的,誰對你最好,自己經常是不知道的,因為自己並不具備這個能力去識別。
○三大理想
——一直到現在(2010)依然沒變
有一次作文是,關於人生的理想的,我寫了下面三個:
(1)科學家;
(2)有錢的商人;
(3)軍事家,謀略家。
我已經不記得緣起在什麼地方,只是依稀記得:
第一點:受老師引導的,老師說,科學家是偉大的;
第二點:當年只知道賣東西才能發達,所以就往這個方面想;
第三點:是我向諸葛孔明致敬,當年我在想,如果我有著孔明一樣的智慧,那麼我的家庭就有救了。
○“信心是自己給的”——我說了一句連我也不懂的話,於是我放棄了心理學
每一年學校都會舉行校運會,記得班裡面有一位女生參加長跑,後來不能得到名次,爭不了光,在跑場上跌倒了,大家扶著她回來教室休息,因為內疚,因為壓力,哭了,旁人叫我過去勸導一下:
我說了一句:“信心是自己給的”。
“我知道這些大道理……,你知道嗎,我做不到……”
在這種哽咽的聲音下,我低下了頭,許久,許久……
X:“你只知道大道理,說一些空洞的話,你知不知道她內心需要什麼,如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