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的寒冷,他卻永生無法遺忘。
世界上多的是熱愛古典音樂、卻因為家庭原因而無法進入學院進修的孩子,為這些孩子出一份力,是戚暮想要做的,也是克多里非常樂意的。
對於這件事,閔琛更是十分上心。他陪著自家青年走過日內瓦的天鵝廣場,也去過維也納廢棄的橋洞。這個世界上除了戚暮自己,恐怕也只有閔琛明白他心愛的青年到底吃過多少苦。
於是這件事甚至不用陳凌頻和麗薩多插手,閔琛直接親自和丹尼爾安排了基金的後續事項,以這次的門票收益為基礎,與英國柯芬園皇家歌劇院一起合辦了一個“天使音樂基金會”。
“天使音樂”的開始便是戚暮和克多里的這次合奏會門票收入和直播收入,而在此之後,基金會將聘用專門的人士,為一些自願捐助的音樂家們承辦音樂會,從中抽取三成利潤作為維繫基金會日常發展的資金。
在這其中,閔琛和戚暮更是單獨地將他們未來每年的合奏會收入全部算入基金會旗下,他們的第一步計劃是先資助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日內瓦學院、萊比錫音樂學院的貧困學生,再往後計劃更有可能擴張到慕尼黑音樂學院、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直到全世界所有家境困頓的音樂學子。
擁有著這樣意義的合奏會,更是得到了不少媒體的注目。
柯芬園皇家歌劇院的第二音樂廳裡,激烈急促的琴聲正在奏響。帕格尼尼的《鐘聲》是一首難度極高的小提琴曲,但是舞臺下的觀眾們都知道,臺上這兩位偉大的小提琴家從來不可能畏懼這樣的難度。
如果說戚暮的琴聲宛若鏗鏘前進的暴風,帶著不可抵擋的氣勢,那麼在他的映襯之下,克多里的琴聲則好像溫婉流暢的溪水,叮嚀著與暴風相和。
一個是外表強硬、內裡堅韌,那另一個就是外相強勢,內裡卻稍顯柔和。
他們二人,一個是維也納愛樂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另一個是柏林愛樂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如此強強結合的陣容幾乎能讓全世界的古典愛好者都震動,甚至不惜全力地想要來聽一場演出。
這樣的陣容,恐怕僅次於戚暮與閔琛的那次合奏了。
而這場音樂會也並沒有讓觀眾們失望,無論是帕格尼尼的《鐘聲》,還是聖桑的《引子與迴旋》,乃至是莫扎特的兩手小提琴協奏曲,這兩位小提琴家都用高超繁複的技巧演繹出了一幕輝煌盛大的視覺盛宴,再用華美絢麗的琴聲奏響了整座柯芬園皇家歌劇院!
很多觀眾在剛進場的時候還不知道這次的合奏會不僅僅是戚暮與克多里的合奏,也是“伊蒂絲”與“布尼爾”的合奏。但是當《鐘聲》奏響之後,大部分耳力好的觀眾都聽出來了,這兩把小提琴的聲音是如此的和諧搭配,宛若天成!
細膩柔和的音色,如同月光般清亮乾淨的音質,每一個顫音都處理得同樣完美,每一個撥絃也都震動得幾乎同時響起、又同時消失!
最讓人無法忘記的還是最後一首《月光下的暮色》的演繹了!
很多觀眾和媒體記者在看到演出單上竟然有這首《暮色》時,都十分驚詫。要知道,為了能夠為基金會多籌備一些啟動基金,這場合奏會的直播、轉播版權全部都賣了出去,可以讓全世界的樂迷都在電視機前、電腦前聽到這場演奏。
如果說在這樣的情況下演奏《月光下的暮色》的話,即使不公開曲譜,也基本上是將這首曲子公之於眾了。難道說……戚暮打算在現在公開這首曲子?!
而事實上,也正被這些好奇者猜測得分毫不差。
當《暮色》的第一個音響起的時候,是戚暮用“伊蒂絲”進行低聲的吟唱,而當第二個小節響起的時候,則是克多里用“布尼爾”開始輕快地合奏。
歡快激昂的旋律在整個音樂廳裡迴盪,即使是再挑剔苛刻的樂評家都無法不為這樣動人唯美的琴聲而動容。兩把小提琴彷彿是相戀熱愛的情侶,他們的愛情如同炙熱的火焰,在舞臺上熊熊燃燒,伴隨著激烈急促的樂曲,一步步地昇華。
所有人都清楚地明白,這首曲子足以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提琴奏鳴曲。但是他們在此之前都從來沒聽過這樣一首神秘動人的樂曲,那麼只能證明……
它就是《月光下的暮色》。
現場的觀眾們是屏住了呼吸,認真地聆聽著這首總是被它的主人藏藏掖掖的華美樂曲。而在電視機、電腦螢幕後,全球各地的樂迷們更是激動努力聽清每一個音符,似乎要將這首曲子記憶到自己的大腦中。
一曲《月光下的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