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朝堂,暗中行事,實在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危險同樣大,好歹能安穩邊鎮。
楊瓚知道,顧鼎張銘冒的風險比自己更大。但兩人全無半點退縮,聽聞計劃,當場拍板決定,行,就這麼辦!
“北御韃靼,奪回疆土,護衛萬民,方不負我等出身,無愧縱馬草原的先祖!”
鎮虜營上下達成一致,新任薊州總兵,自京城調任的密雲、懷柔兩地鎮守,乃至潮河所、密雲後衛、磨刀峪等地指揮千戶,嘴上沒有明言,態度卻相當明確,凡鎮虜營騎兵商隊,持續相關手令,一概放行,不報朝廷。
劉慶之後,朝中沒有再派監察御史。
很顯然,朱厚照決意復行聖祖高皇帝之法,一口氣發落近百名文武,讓群臣大感心驚。短時間內,不會有心思再查邊儲,也沒能力來找麻煩。
天時地利人和,楊御史認為,事情沒有不成的道理。
結果證明,他想的不錯。
顧卿深入草原,阿爾禿廝部追逐利益,小王子震怒,韃靼部落各懷心思,內訌勢成必然。
薊州等地,好鑽營及無能之輩多被調任。無心禦敵,只想摘果子的地方官員,或罷黜或流放。空出的位置,多為壯年,有實才的官員填補。
文官多出翰林六科,武將則由五軍都督府選派。
透過錦衣衛,楊瓚知曉部分名單,從頭至尾數過一遍,詫異發現,竟有十六人是殿試同榜。
其中,戶科給事中王忠外放平谷知縣,曾在晉地的李淳調任薊縣,出身薊州的程文調往昌平州,官升州衙判官。
官文下發之後,幾人陸續送來書信。
楊瓚一一看過,不得不承認,身在官場,人脈的確重要,更是一把雙刃劍。
用得好,自可官運亨通,前途坦蕩。用不好,被連累丟官免職,甚至下獄流放,也只能怨自己倒黴,事先沒能擦亮雙眼,才落到如今下場。
總體而言,楊瓚的眼光還算不錯。
王忠身在京城,以言官入朝,舉發貪墨,出使朝鮮,功勞自不必提。
李淳程文外放,任職期間,確實做出不少實事,在當地官聲相當不錯。非是如此,升官調任也輪不到他們。
縱觀全國,知縣二尹,典史主簿,加上等候選官的舉人,沒有上千也有幾百。
比資歷,李淳程文完全不夠看。
他們能仰賴的唯有官聲,以及在朝中關係。如此一來,赴任之前聯絡楊瓚,送來私信,就完全說得通。
畢竟,同榜之中,這位最得聖心,品級最高。
放下文書,楊瓚摸摸下巴,終於有了自覺。
原來,不知不覺中,他已由蝦米升級,成為可供他人一抱的大腿。
該說好事還是壞事?
楊御史無解。
正德二年,三月辛亥
北來的朔風終於減弱,彤雲散去,天空放晴。
積雪開始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