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群臣的再次“逼宮”,但大臣們的提議卻是合情合理的,她甚至找不出理由來反駁,李顯的請求也是很合理,很孝義,她除了稱讚,沒有其他處理辦法,最終只能以身體染小恙為由不去華清宮,繼續自己處理朝事。不過大臣們的建議並未就此停歇,他們以皇后一人代皇帝處理朝事,任務太過於繁重,理應讓太子幫忙代為處理,一些不重要的奏摺可以讓太子在東宮屬官的協助下,代為批閱,最後再交由皇后過目就行了。
支援讓太子涉足處理朝事的大臣很多,可以說政事堂的大部宰相都是不反對的,即使如李敬玄、裴炎這樣被武則天倚為親信的大臣也是如此,武則天有點頂不住壓力,被迫同意讓李顯代為批閱一些奏本,處理一部分朝事。但她對此卻是很惱火的,當然法不責眾,朝中大部大臣都支援此議,她不能將所有大臣都責怪,因此怒氣發洩的物件只能是一個,當然就是太子李顯,她自己的兒子。
李顯請求替自己的母后分擔政事,以免母親太累,如此孝義之舉自然也不能指責,太子在皇帝身體不好時候,代為處理朝事,也是非常合理的舉動,武則天也不能在這方面予以責怪。
要讓李顯有教訓,讓這個一向表現乖巧,但這次有點過分的兒子知難而退,武則天不能自己指責、降罪李顯,只能透過其他方式,讓朝中大臣站出來,指責李顯的許多不是,要是坐實了李顯的不是,武則天才可以名正言順地責罪。
而指責李顯的事武則天就交由賀蘭敏之去做了。這件事讓陳易去做當然很不合適,如今的陳易雖然在朝中任要職,是炙手可熱的人物,但他資歷與聲望都不夠,與李顯不是在一個重量級上的;而賀蘭敏之就不一樣了,作為武家了子嗣和繼承人,他身上戴著太多的榮耀和光環,周國公、工部尚書、太子左衛率,母親又是韓國夫人,外祖母是榮國夫人,是武則天的親外甥,備受榮國夫人與武則天的寵愛,又是李顯的表兄,幾重身份讓他很有資格對李顯的所作所為做出指責。也就在某一次的朝會上,賀蘭敏之開始對李顯發難了,指責的理由就是李顯代為批閱的奏摺中回覆的意見。
那是一份一位戶部郎中所呈,建議在江南道、江淮道一帶進一步推廣多季稻種植的提議,建議所有的水田都種植水稻,以進一步促進增收。
如今的大唐,從林邑國引進的占城稻雖然已經大面積種植,但主要在嶺南道、江南道一帶推廣,其他地方並沒有廣泛種植,這位戶部郎中的意見就是在未推廣種植占城稻的地方,應該以官府的名義強制百姓種植,有經驗可以借鑑,又有官府提供稻種,強迫百姓種植加以推廣,也是必須的。
這位戶部郎中的提議雖然有點過激,不過還算合理,其他地方多年的種植下來,證明占城稻的產量遠勝於其他作物,又極易種植,所費的jīng力也少一些,強迫推廣也沒什麼不可以。但李顯批閱的意見是,不能強迫百姓做事,那樣會起民怨,還批駁了這位戶部郎中幾句。
武則天將這份奏本交給了賀蘭敏之看,賀蘭敏之看了後,馬上心神領會,並在朝會上當著眾大臣及李顯的面發難了。雖然有點強人所難,但找不到其他更好的理由,也只能用這事來發揮了。
“天后娘娘,臣覺得太子殿下在處理吳郎中所呈,提請在江南道、淮南道所有水田都強制推廣種植占城稻的意見上非常不合適,臣覺得太子殿下如今並不適合代陛下和天后娘娘處理朝事!”賀蘭敏之一頂大帽子蓋下來,讓李顯及許多朝臣為之吃驚。
第三十三章意外的人
站在殿首的李顯根本沒想到賀蘭敏之會當殿向他發難,一下子反應不過來,愣在了那裡。他是料到自己這位表兄對他越來越看不順眼,此前有過幾次小的口舌之爭,但沒想到在沒有任何的徵兆之下,會當殿向他發難,要知道幾次口舌之爭只是因不大不小的事,並無實際利害衝突,讓他懵了。
而賀蘭敏之話剛說完,丘神勣馬上站出來,對陳易的奏議表示了附議,認為太子如此處理戶部吳姓郎中所提奏議,實在是欠妥當。丘神勣站出來後,又有幾次不同級別的官員先後站出來,表達了相似的意思,那就是李顯的才能與經驗不足以代皇帝和皇后處理國事,需要再磨礪一番才可以做事,央求皇后武則天,收回太子代為處理朝事的權力,以免出現亂事,做出一些錯誤的決定,禍害天下百姓。
看到先後多人站出來就賀蘭敏之所指責的事表示了附議,而且這些都是被武則天引為親信的人物,許多官員已經明白了怎麼一回事,這根本就是武則天針對太子李顯做出的舉措,目的就是在氣勢上將李顯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