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關鍵的是,此人武藝高強,軍事素養也是超過一般人,被印度軍政界奉為印度國內最出色的軍事天才。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他忠心於英國人,他甘願為奴,誓死效忠於那英國女王。
這也為他贏得了主子的賞識,而英國人也需要這樣的人也為他們控制印度殖民地軍隊,雙方可謂是一拍即合,而有了英國人的支援,辛格在印度軍政界的地位更是變得穩如泰山。
如果說什麼叫識實務,辛格這就是叫識實力。
總之一點,辛格此人不簡單。
而更不簡單的是,阿里汗也是辛格舉薦的人。
阿里汗,印度首相。
此人一看便知是個白面書生,但內心的城府很深,他是辛格舉薦之人,一切都唯辛格馬首是瞻,更有傳言,阿里汗在沒成首相之前,本就是辛格的心腹謀士來的。
總之,這兩人的關係很一般。
或許,辛格並不象表現上看起來那麼簡單,他是所謀者大。
但是,不管這二人是如何的與眾不同,有一點不可否認,那就是,他們都是英國人手下的棋子,一切都操探在英國人的手中,英國人說要他們圓,他們就得圓,英國人如要想扁,他們絕對不敢成方形,因為,他們是奴才,英國人才是真正的主人。
而這算不算是印度人的悲哀呢?
也許印度人覺得這不算什麼,他們反而很享受呢,誰知道!
而阿里汗見辛格相詢,本來一直關注著戰場形勢的他立即便變得恭敬起來,只見他略微欠欠身,恭敬地道:“司令官大人,我軍已被太平軍合圍,如想單憑我們自身的力量取得突破,那恐怕是非常難,唯一的指望可能只有英軍了。”
說完,他嘆了一口氣。
而辛格明知道是這種結果,但聽了這話,他還是有點失望。
是啊,他們得靠英國人,但英國人現在在哪呢?
辛格同樣只能在心中長嘆一聲。(未完待續。。)
第六百一十五章 心思各有不同
英軍,英軍此刻在哪呢。
英軍正在趕往戰場的途中,並且他們即將到達戰場。
英軍從偵騎的口中已經得知中印之間爆發了大戰,並且印軍的形勢非常之危急,所以,蒙哥馬利一世此刻正與華萊士率英軍極速趕往戰場。
二人心裡都很清楚,如果印軍被殲,英軍肯定也將獨木難支,到時候,如果他們僅以英軍現在的力量直面太平大軍,那他們將會面臨很大的困難,甚至會步上印軍的後塵。
所以,蒙哥馬利一世與華萊士絕對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他們一定得想辦法援救,助其脫身,因為救印軍即是救自己,英軍的心中比誰都明白這個道理。
可是,局勢如此複雜,太平軍如此強大,英軍想要將印軍從太平軍的手中救出去,那無異於虎口奪食,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
蒙哥馬利一世與華萊士心中也清楚其中的難度,但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們也是情非得已,非得知難而行之。
不過,他們都非魯莽之輩,他們雖然深知英軍的戰鬥力,也有必勝的信念,但是,雙方的力量對比實在是太過於懸殊,如果冒冒然就這樣前去救人,搞不好,那不是救人,反而是上門去送死。
所以,二人需得想個萬全之策,一來,不至於付出太大的代價,二來,可以順利地將印軍救出來。
二人經過商議,決定分兵兩路,由二人各率一支大軍,分兩路從太平軍東西兩支大軍的後面直插上去,釜底抽薪,從而吸引這兩支大軍的注意力。從而讓印軍有撕開太平軍防線缺口的機會,至於能不能逃出去,那就要看印軍的運氣了。
本來,二人還想著要令哈里所率的英騎從正面去衝擊太平軍的防線,從而與印軍裡應外合,一舉助印軍脫險。
但是。哈里以及他所率的那一萬英軍卻芳蹤未見,不知道他們去了哪兒,這令蒙哥馬利與華萊士令無從發,也就只能採取權宜之計,讓印軍自己去撕開缺口,自求多福了。
英軍只能做到這一步。
然後,英軍兵分兩路,一路由蒙哥馬利率領,一路由華萊士率領。二人各率一支軍準備分別襲擾東西兩路大軍的背後。
他們的計劃不錯,只是,殊不知,他們自己的危險已然臨近。
就在英軍分兵出發之後不久,曾三所率的重騎也出現在了他們的身後。
在摸清英軍的動向之後,曾三也將重騎分成了兩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