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拿出一個具體擊敗曹操的辦法來,才能真正實施你的三分天下之計,否則一切都是好高騖遠。事實就是這樣的,當時劉備在新野被曹操揍得屁滾尿流,差點沒把小命搭上,這時候你說神馬三分天下都是虛的,擊敗曹操才是正理。
後來的赤壁之戰大家都知道了,周瑜力挽狂瀾,在運氣的幫助下擊敗了曹操,但那和你諸葛亮沒什麼關係,難道你諸葛亮的三分天下之計都能把周瑜怎麼擊敗曹操算到裡面,這話說出來誰也不信吧。
第三百九十八章 明知是坑還要跳
戰略是要和戰術放在一看的,戰略就是有無數的戰術組合而成,諸葛亮是一個很出色的戰略家,但他不是一個出色的指揮官,只有將戰略和戰術融合在一起,才能算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家。
劉備在諸葛亮這裡得不到支援,轉而把心思放在另一個人身上,但結果依舊是失敗的,那個人也不同意劉備的激進做法。
一直等回到家中,劉備才反應過來,自己真傻,這天底下對自己能以姓名相托的也就是關羽、張飛等老兄弟了,諸葛亮和那個人本質是一樣的。自己就算輸了這場戰爭,他們依舊是高高在上的世家子弟,只要對勝利者不露出特別明顯的敵意,是沒有生命危險的。
所以他們更願意用穩妥的一些的辦法圖取天下,就算失敗,也絕對不會有性命之憂,而不是像自己一樣,激進冒險。
心中嗤笑一聲,劉備決心冒險和李重、曹操二人決戰一次。
在李重的出擊路線中,許昌的關羽是不需要動的,許昌就像插入中原腹地的一根釘子,留在那裡就好了,根本不需要變化。
揚州的張飛要獨自領軍北上,和孫權、陸遜等人合兵一處,攻打徐州。沒有張遼坐鎮,勝利的希望還是很大的。
中路室友劉備親自領軍,心腹大將陳到鎮守荊州,其餘眾將悉數出徵。這一路軍隊在襄陽出兵,直取祏縣,進取中原,這一路上並沒有什麼堅城要塞,如果李重不派大軍阻攔的話,取勝的希望的也不小。
當然了,劉備也指望李重眼見著國土淪陷還不救援,他還沒天真到那種地步。在劉備的心目之中,中路軍隊肯定是要和李重僵持的,劉備沒打算贏,甚至還有吃點虧的準備,但是東路的張飛時一定要贏的,最起碼也要將戰線推進到淮河附近。
經過十餘天的準備,李重的兩路大軍浩浩蕩蕩的出發了,江面上船隊遮天蔽日,運送兵員,如同過江之鯽。
也就在劉備大軍渡江的同時,趙雲和張遼也先後趕到洛陽,參與到慘烈的攻防戰中,幾乎在同一時間,曹操從涼州調來的閆行也帶著援軍抵達,洛陽之戰越演愈烈。
但別看洛陽是戰爭的漩渦中心,眾人的注意力卻沒放在這裡,洛陽之戰看似激烈,但發展的卻中規中矩,不會有什麼不確定因素出現了,結果是很明顯的:時間短、曹操贏,時間長、李重贏。
大家的注意力都在劉備這裡,劉備的戰局及其順利,曹性根本就不是張飛等人的對手,還沒等和張飛交戰,就先讓出廣陵,退守下邳去了。甘寧在江都的水軍也跑得飛快,劉備剛一動手,就在人沿著海岸線北上,逃之夭夭了。
中路也是一樣,文聘套的同樣跟兔子一樣快,劉備剛一到達陳國,文聘就和周倉退守梁國的雎陽了,在陳留以東,這也是他們所能站腳的最大一座城池。
陳留的太史慈剛要出兵抵擋劉備,許昌的關羽就做出出兵的姿態,兩個人在扶溝縣打了一個照面,都心有慼慼,便各自收兵回城了。
關羽怕的是曹仁趁機偷襲許昌,太史慈怕的也是曹仁趁機偷襲陳留,可以這麼說,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關羽和太史慈只能起到威懾作用,都不會離開自己的防線的。
但戰況順利並不代表劉備就高興了,恰恰相反,戰況越順利,劉備心裡就越沒底。有時候,沒打出來的拳頭才是最可怕的,至少劉備已經看出一些倪端來了。
劉備也看出來了,李重並不是一點準備沒有,最起碼,沿途攻克的各縣都是空殼子,糧食等物資早就被搬運一空了。
什麼?你問有沒有給老百姓留下餬口的糧食,當然沒有了,那不是變相資敵嗎,李重又不是爛好人,只給拋棄的各縣百姓留下一個月的糧食。一個月之後他們該怎麼活下去,那就是劉備所選要考慮的問題了。
於是仁義無雙的劉皇叔只能接管這些悲催的老百姓,用有限的軍糧供養他們,這讓大耳賊覺得非常吃虧,好嗎?我這是做慈善來了,還是打仗來了。
可是不管怎麼說,劉備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