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一放箭,就遭受到密集的火力壓制,被射成馬蜂窩。
無奈之下,這些弓箭手只得藏身在擋箭的木板後面,做起縮頭烏龜。
沒有了弓箭手還擊,劉備的步兵可以很從容的拆除營寨,放火燒敵,所以不到半天時間,周瑜就支撐不住了,也不顧給李重送信,帶著兵卒就撤往石城。
承擔斷後任務的依舊是趙雲,東拼西湊,加上輕傷的傷員,趙雲才湊了七八百騎兵。不過就算這樣,這些騎兵也能對付劉備的連弩兵了。和打陣地戰不一樣,弩兵在追擊戰中沒什麼優勢,原因唯一、而又簡單,就是弩弦的問題。
弓和弩的弦並不是一直處在緊繃狀態的,長時間上弦,會降低弓弩的彈性,嚴重降低弓弩的殺傷力。所以在非戰鬥狀態,弓弦和弩弦都是拆下來的,所有才有弓上弦,刀出鞘這個詞。
連弩更是如此,本來連弩的勁道就不強,平時更要鬆開弓弦的。
而給連弩上弦,是很浪費力氣,也很時間的事情,在這段時間裡,足夠騎兵殺上一個來回了,所以弩兵拎著弓弩追殺騎兵的情況不會出現。
蕪湖距離石城不過五十里,有趙雲斷後,周瑜可以毫無顧忌的趕路,不到一天時間,周瑜就回到石城大營,向李重複命。至於趙雲的安危更不用擔心,這一帶都是平原,再給劉備十倍的兵力也奈何不了趙雲。
※※※
一見到李重,周瑜就將蕪湖防線的戰況講述一遍,當然,周瑜著重講述的是連弩的恐怖之處,什麼羽箭密如暴雨,連綿不絕,所至之處無堅不摧等等誇張的言辭。
當然,誇張這個詞之時對於李重來說的,李重作為一個現代人,欣賞過無數戰爭大片,對連續火力不怎麼感冒,甚至覺得周瑜有些大驚小怪。
這不怪李重,兩個人有兩千年的意識形態差距,比如說:李重覺的打巷戰沒什麼問題,但在三國時期,一旦城門失陷,兵卒計程車氣就會一落千丈,全軍崩潰。
“不就是連弩而已!”李重低聲嘟囔一句,問道:“公瑾,既然連弩這麼厲害,你有沒有搶過一支連弩看看啊”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