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朔風呼嘯,就算是江南,也天色陰沉,冷氣逼人(古代比現在冷多了)。孫策站在徐曁縣城頭,冷冷的看著西方。
孫策現在元氣大傷,根本不敢截擊張飛,柴桑一戰,孫策雖然及時趕到戰場,但千里行軍之後,兵卒早就疲憊不堪了。再被黃忠、張飛、關羽、陳到一眾猛將帶騎兵踏營,孫策雖然勇猛,但也擋不住這些猛將的突襲,營盤崩潰,三萬大軍折損萬餘人,只能棄守柴桑。
現在孫策手中只有兩萬人,守城還可以,野戰的話,孫策實在沒有什麼信心。也不說是孫策沒有信心,作為一方諸侯,孫策的心志堅定是不用懷疑的,但孫策也不用為了證明這一點,就傻到以己之短,攻敵之長的。
一個月的時間,張飛連克大末、烏傷二縣,緊接著圍攻諸暨縣十日,迫降了諸暨縣縣令,兵鋒直至徐曁縣。
張飛連戰連捷,兵鋒正盛,將大軍交付到諸葛亮手中,自己帶著五千鐵騎直撲徐曁縣。鐵蹄過處,煙塵陣陣,勢如怒龍。
江南水鄉合適見過如此雄壯的兵威,沿途各地村亭平民百姓莫不瑟瑟發抖,驚恐萬分。百里路程,張飛只用了不到兩天,就殺到徐曁縣下。
劉備兵卒皆為紅衣紅甲(漢代火德,以紅為尊),遠處眺望,張飛的鐵騎就如同赤雲洶湧,遮天蔽日。沉重的馬蹄踐踏大地,讓地面都戰震盪起來,孫策手撫城牆,都能感到城牆在微微的顫抖著。
孫策看了一眼臉色發白的吳兵,暗暗嘆了口氣,雖說荊州的鐵騎十分雄壯,他也要下去迎敵,不然的話,吳軍計程車氣就丟光了。
在三國時期,無論是經濟還是政治,中國的中心都在中原,而南方人的血性、體質都確實不如北方人。一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北伐中原,中國才有了第一次以北勝南的戰例,那還是藉助民族大義的感召力。
到了宋朝,經濟中心逐漸轉變到江南,但是人的血性卻更退一步。比如說岳飛北伐,別看書上寫的熱血沸騰,實際上當時大多數人都不支援北伐的,包括平民百姓,官員皇帝,秦檜只是個政治犧牲品而已。
無奈之下,孫策只能帶著幾百親兵出城迎戰,好在張飛也不是願意以多取勝的人,更多時候,張飛更願意相信自己的武勇,離著徐曁縣三里就停下腳步,叫副將範疆、張達安營紮寨,自己帶著五百騎兵來戰孫策。(範疆應該叫範強,但大家不熟悉,不改了)
其實張飛早就看孫策不順眼了,憑什麼孫策會被人稱作小霸王,開什麼玩笑,就孫策那三腳貓的武藝,也敢和霸王項羽相提並論。張飛雖然狂妄,但也不敢認為自己比得上霸王,項羽真的能力敵千人,但張飛很清楚,自己做不到。
孫策這是躺著也中槍,天可憐見,小霸王這個稱呼也不是他自己叫到,是別人亂叫的好不好,孫策也不能把別人的嘴堵上。
徐曁縣下,兩軍對壘,張飛策馬橫矛,厲聲喝道:“孫策小兒,張飛在此,可敢上前一戰。”
孫策本來就是打算和張飛單打獨鬥的,他心裡很清楚,兩軍決戰,吳軍絕對不是荊州兵卒的對手。就算他身後的親兵比荊州鐵騎精銳,但數量卻太少了,根本經不起消耗。
孫策默不作聲的提馬上前,他知道自己會面一個什麼樣的對手,曾經和呂布交過手的猛將,不亞於自己的存在。
但不得不說,孫策還是太高估自己了,他沒和呂布交過手,也沒和趙雲、馬超、張飛這樣的猛將拼殺過,在孫策的印象裡,當世武將他自己就站在巔峰了。地位決定眼界,孫策自始自終也沒參與到真正的中原大戰中,所以他的眼界只能如此了。
兩個人策馬殺到一塊,孫策就發現,自己還是低估了這些猛將,張飛力大矛沉,招式兇猛,更有一種睥睨三軍的氣勢,一交手就佔據了上風。
這不是說張飛的武藝就高過孫策很多,孫策的武藝跟許褚不相上下,高過曹仁,徐晃之類的一流武將。
孫策還很年輕,沒和真正的猛將交過手,經驗不足。當然也可以這麼說,孫策還年輕,還有成長的潛力。
但那是以後的事了,拼殺是要求經驗的,張飛的搏殺經驗太豐富了,幾乎和所有的名將交過手,一上手就壓制住了孫策。
十幾招夠過,張飛和孫策漸漸活動開筋骨,招式越發凌厲起來,長矛大槍舞動起來也隱隱出現風雷激盪之聲,氣勁呼嘯,聽上去猶如鬼哭神嚎。張飛的丈八蛇矛幻化出一道道漆黑的光影,將孫策籠罩其中。
“鏘鏘鏘……”兵刃的撞擊聲忽然劇烈起來,孫策終於爆發出地一輪攻勢,這是孫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