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進入十一月,已經是隆冬時節,天寒地凍,濄水冰凍三尺,人馬通行無礙,劉備也將大軍渡過濄水,兵卒超過三萬之數,與李重對面相持。
當然,劉備也不是吧部隊全調動過來,濄水南岸也留著一支兵馬駐守呢,這是劉備留著撤軍殿後的軍隊。
與此同時,李重也完成大軍調動,大營之中聚集了近五萬人馬。濄水北岸一共聚集了八萬多兵馬,這些兵馬每日都要操練陣型,鼓樂齊鳴,弄的濄水附近嘈雜不堪,真是天上飛鳥絕跡,地上走獸無蹤。
不是李重和劉備空耗軍力,光練不動手,實在是這些人馬來自四面八方,沒有一點配合經驗,甚至有一些將領還相互不認識呢,總需要磨合一下。也不是說沒配合過就沒辦法打仗,但劉備和李重都想穩妥一些罷了。
十一月十一,後世的光棍節,李重出動四萬大軍,向對面的劉備大營壓去。
李重選擇主動進攻是有原因的,首先雙方的人馬超過八萬,卻沒修建什麼堅固的營寨(主要是天氣太冷了),所以說進攻和防守之間的差距並不大,甚至主動進攻一方,在排兵佈陣上還要佔據一點優勢。
比如說李重主動進攻,就擁有戰場縱深的優勢,可以隨意佈置兵馬,造成人多勢眾的假象,而劉備就不行了,防守一方是不能亂動的,就說陣地大小一項,劉備就差了許多。而且數萬人聚集在一起,顯示不出人數多來。
當然,防守一方也有天然的優勢,到底誰吃虧、誰佔便宜,還要打過才知道。
李重這邊的主帥是周瑜,李重自己倒十分清閒,施施然站在周瑜身邊,表情輕鬆無比,一副看戲的樣子。
能者多勞,這就是李重的真實心思,如果不是生存壓力,剛穿越那會兒,李重都有混吃等死的心思了。
如果是李重這個廢物指揮軍隊的話,他一定會把四萬大軍分成三部分,中軍、左右兩翼,而且中軍一定是步兵和弓箭手混編,兩翼騎兵護衛,這是最中規中矩的打法。但周瑜不一樣,周瑜在指揮能力上要比李重強得多。
周瑜採用的方法是步騎混編,四萬軍隊完全成為一個整體,成半圓形的包圍陣型。
在超過五里長的漫長戰線上,李重的軍陣緩緩前行,兵卒手中黑色軍旗遮天蔽日,隨風舒展,咧咧作響,如同一層層黑色的潮水,在潔白的雪原上席捲而來,看的劉備的兵卒股慄不已。
此時看到了才的軍隊漫山遍野而來,黑壓壓的,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劉備也有些後悔沒有主動出擊,劉備的軍事水平在這個年代不算拔尖,隨意擺出的軍陣也是中規中矩,中間步兵防禦,兩翼騎兵壓陣。
周瑜令旗一揮,趙雲率領一支騎兵越陣而出,直奔劉備的側翼撲去。
隨著周瑜搶先出手,先聲奪人,千百面戰鼓一齊擂響,震天的鼓聲響徹曠野,震得空氣都顫抖起來。
周瑜動手,劉備也跟著做出動作,後排的弓箭手立即射出漫天箭雨,向趙雲的軍陣激射而去。
尖嘯聲中,河北騎兵紛紛被射倒在地,戰場之中頓時飄散出一股血腥之氣。
緊跟著,甘寧、周泰、凌操、韓當率領步兵狂奔而出,直衝劉備的中軍,而劉備軍中的陳到、文聘等人也出陣迎敵,濄水大戰終於拉開序幕。
甘寧四人都沒騎馬作戰,而是和普通的步兵一樣,手持盾牌,身披重甲。他們的任務是正面衝擊劉備中軍,用一浪高過一浪的衝擊壓迫劉備中軍,迫使劉備無力做出反擊。
幾個人之所以不用戰馬,是為了更高的防禦力,指揮兵卒更方便一些,畢竟他們還需要經常接到周瑜的軍令。他們沒有狙殺敵將的任務,在每一隊混編兵卒之中,都有一小隊弓箭手,這些弓箭手處於軍陣的最中間,被嚴密保護起來,而對付敵將的工作,就是由這些弓箭手來完成的。
陳到和文聘剛在軍陣中露頭,混編軍陣之中就升起十餘束羽箭,奔著二人軍旗所在轟殺而去。沒錯,就是轟殺這個詞,在周瑜的指揮之下,弓箭手射出的羽箭就像炮彈一樣,採取面積殺傷戰術,而且由於羽箭集中,點攻擊能力也非常強。
這十餘束羽箭至少有三四束射中目標,逼的文聘和陳到手忙腳亂,就連軍旗都被射的千瘡百孔,破爛不堪。
不是陳到和文聘武藝不高,實際上在真正的戰場之中,並沒有敢於無視亂箭的人,就算呂布、趙雲這樣的武將也不行。
確實,一些武將武藝很高,有敏銳的感覺,有超強的爆發力,能撥打激射而來的亂箭,但是,你能撥打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