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部分(2 / 4)

小說:無奈神鵰 作者:懷疑一切

化,已登全真武學顛峰,然他一身武功皆得自天生強橫經脈,先難後易,於循序漸進的奠基功夫卻反領會不深,此時空有奇才在前,卻不知從何教起。 心念動間,想到覺遠曾贈與自己九陽真經的奠基功夫,當下取出參詳。

豈知詳看下週志重不禁拍案叫絕,欲罷不能,時日轉瞬即逝,若不是程英喚他進餐,只怕他便要瞧上一整日。 這九陽真經所創之人學究天人,胸羅萬有,一部九陽真經,道、佛、儒諸家功法涵蓋,其境界之淵,尚在道家武學總綱九陰真經之上。 周志重手中著本雖為覺遠節錄,然窺一斑可見全貌,僅這本簡化本,練習之人勤學苦練,亦可成一流高手。

周志重前世常百思不得其解,大凡內家功夫,講究的便是循經導脈,真氣遊走全身,一絲一毫不得差錯,天下內功,行功線路各異,稍有醫姓琶鰨�敕繢措魔之虞,周志重所練習先天功更是霸道到了極點。 但原書中張君寶、郭襄、無色禪師三人各得半部九陽真經。 各自*索練習,居然憑著殘缺不全的神功另行創派,威震天下,卻無一人練岔氣,實是這門九陽神功過人之處。

周志重原本印象之中,九陰神功偏向陰柔,九陽偏向陽剛。 但他曾練過九陰真經中地“易筋鍛骨篇”和總綱,如今再看九陽真經。 方知二者雖陰陽有別,剛柔卻不盡然。 陰亦可剛,陽亦可陰,若不然郭靖剛猛無儔的降龍十八掌怎可由九陰內力驅動,原書中張三丰武當太極以柔克剛也不會由九陽神功奠基。

正所謂“剛不可久,柔不可守”,九陽真經剛柔兼備。 是以原書中三人分得不同部分,成就大相徑庭,張三丰跟隨覺遠修習十餘年,九陽真經已經學了十之五六,獨得柔之內蘊,經中有云:“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岡。 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 明確言道:“後發制人,先發制於人”,由此衍生出光耀千古的武當太極武功。 張無忌後來雖然九陽神功大成,但他乃是於絕境中罡氣壓迫全身遍體穴道,強行打通玄關所致,於武學的領悟卻跟不上修為的境界。 對“柔”之一字的領悟便遠不及張三丰,他所使出的九陽功便偏陽剛一路。 如若不然,他僅以太極拳便可以做到四兩撥千斤,挪移敵方勁道,不必耗力使那第七層地乾坤大挪移方能擊敗玄冥二老。

這其中的道理深奧難明,覺遠不通武術,雖內心明白卻無法宣之於口,這世間便只有通習道家玄功地周志重方能真正明白。 周志重撫書長嘆,覺遠朦然不知自己親手送出的功法是何等的無價之寶。 九陽神功貴在奠基,入門不似先天功那般絕難近乎刁難。 就算是一個資質平常之人。 亦能透過不懈的努力,踏上武學的顛峰。 全真武學本就是道家絕學。 以柔克剛,與九陽神功正是一路。 這本功法雖是不全,卻正可彌補先天功那極難入門的弊病。

合上書冊,周志重閉目冥思,句句口訣自心頭流過,想透其中訣竅,周志重自感武學之道大有裨益,胸中豪氣大生,暗思有自己這套改良後的先天功,君寶將來地成就定然比他原定的命運更上一層樓。

張君寶與周蘭芷一般,如今只不過是個三歲的孩子,凡事便由程英照料。 周蘭芷與楊行淵分別數月,整天嚷嚷著要去終南山找楊哥哥,每日無所事事,這五龍觀諸人卻是倒了大黴,若是給她抓到當玩伴,必揹著她四處玩耍,不鬧到筋疲力盡,決不放過。 是以人人遠遠見到她,便似遇上瘟神一般,往往落荒而逃。 如今小姑娘有了玩伴,全觀人都是鬆了一口氣。

山中無歲月,日升日落,八月中秋比武之約姍姍而來,周志重再次出山,踏上了前去華山的道路。 兩個孩子尚且年幼,程英留在家中照料,周志重此行仍是一人。 一個月的清修,九陽的頓悟,令周志重又有精進,先天真氣沛沛然充行全身,泥丸大放光明,“三田既濟”觸手可及。 周志重心境空明,無喜無嗔,率性自然,亦不為了此次論劍而全力通關,正合先天之意。 要知大凡神功突破皆由心定,欲速則不達,若是強行衝關,反倒於身體有損,得不償失。 當年王重陽年輕時心急躁進,以致身受暗傷,到華山論劍後數年便復發而逝,正是這個道理。

巍巍華山,屹立於秦、晉、豫黃河金三角交匯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河,“遠而望之若花狀”,故有其名。 又因其西臨少華山,故稱太華山。 華山有五峰,朝陽、落雁、蓮花、五雲、yu女。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