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郎對高田三木說道。
聽到安田由吉郎的話高田三木也想到了這個事情,作為財政大臣的他比安田由吉郎更加知道如果這個時候干預經濟對於日本經濟的影響,首先透過政府機關的強制干預雖然日元會很快的降下來,而且還很可能從中撈取一筆。不過這樣的後果卻是他們不能夠承擔的,因為他們知道只要日本政府使用強制性的手段進入金融市場,那麼以後日本本土的企業在世界各地的信譽都不會強了,因為他們會覺得日本企業沒有安全保證,當然這樣的效果是日本在世界各地的生意會需要多付出定金。要知道日本大部分的企業都在國外,而且他是依靠進出口業務來賺錢的,如果每個企業都多付出定金,那麼對於日本的企業是一個很大的壓力。
另一方面就是日本的外資就會紛紛從日本逃離,因為日本政府的信譽已經變壞了,要知道這種事情有第一次那麼第二次的發生時間肯定不會和第一次相距很長時間,畢竟這種事情只要有理可循那麼以後會經常被執政者利用的,所以在日本的外資絕對會逃離日本。而且高田三木也知道製造這次事件的那些財團們也不會罷休的。想到這裡高田三木出了一聲冷汗,因為他想到了一個更加嚴重的後果,那就是在資本主義國家之中那些透過行政手段攪亂金融秩序的國家們現在都是被國際投資者像防狼一樣防著呢,因為他們的做法有點和社會主義國家相似了。
其實原本高田三木只是想讓日本央行透過金融手段對日元的異常進行調節,但是他忘記了由於這幾年日本金融危機的影響,日本央行還沒有恢復元氣,而且近一段時間的貸款總量也變得更多了,當然還有一個事情很特別不過他們沒有發現,那就是日本的私人小銀行多了起來,而且這些銀行的利率很高,可是卻沒有什麼對外的業務。
由於日本銀行的力量不夠,在一開始安田由吉郎並沒有想到要利用央行的力量去調節這個。所以當安田由吉郎一說完,高田三木就立刻問道:“難道現在你們日本銀行連用金融手段應付這場金融危機的實力都沒有了?”
聽到高田三木的話,安田由吉郎搖了搖頭,其實自從1991年開始,日本銀行被迫調整國際化戰略,從過去的全球出擊轉向對美國市場的重點防禦,有選擇退出。1991年,日本城市銀行海外分行的資產下降了13%,銀行總資產下降了5%,這是二戰以後銀行資產首年下降。1990年代,日本銀行全球化衰退是外部市場條件變化,內部資源優勢削弱的自然結果。但深入分析,日本銀行沒有利用有利時機,提高國際競爭力,片面追求規模最大化,未能成為當地本土化銀行,是日本銀行國際化發展不可持續的根源。在國內市場方面,1990年以後,日本經濟泡沫的破滅,股市和房地產市場崩潰,經濟一蹶不振,陷入了衰退和通貨緊縮之中,對銀行經營發展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隨後在美國的壓力下,逐漸放鬆利率管制,實行利率自由化,國內利率與國際市場利率趨於一致,銀行低成本資金優勢消失。日本銀行資本充足率較低,股市泡沫破滅前可以透過股市融資,泡沫破滅以後,銀行不良資產增加,市值嚴重縮水,股市融資困難,只好透過發行次級債補足,資金成本增加,資產負債表擴張能力受限。
再加上這一段時間日本銀行總是遇到或多或少的問題,所以日本銀行的資本在不斷地流失,不過令人奇怪的是由於日本政府的干預,日本銀行流失的資本總是被在日本國內的其他幾個大銀行吞噬,其實明眼人一看就可以看出來日本銀行的資本是被日本的大資本家用各種方式來侵吞,不過現在沒有人說這個問題,因為他們對於這塊肉也是虎視眈眈。
當然這裡面也有日本銀行本身的原因,日本銀行對海外機構沿用國內管理機制,不重視本土化經營管理,決定了其不可能在當地市場生根開花,取得成功。首先,對有知識、有能力的當地員工重視不夠,海外機構管理層都是日本人或者日裔美國人,當地員工常常被認為是外來者,被排除在核心管理層之外,積極性不高,歸屬感較差。日本銀行外派員工與當地員工一起工作,但由於沒有建立有效的資訊交流機制,當地員工沒有動力也不願意浪費時間指導日本員工。日本員工獲得有關技術知識困難,能否獲得取決於自身是否機靈,能否向當地員工提供某些可以交換的東西。而來自他國的外資企業都僱用美國人或者講英語的歐洲人,注重本土化,更為當地公眾所接受。
日本銀行對了解海外市場,有一定國際知識經驗的本行外派員工,重視不夠,對他們掌握的技術資訊沒有充分利用,轉化為價值增值和新的競爭力。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