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這又不算是人生,接近於青春。
唯一的共同點,它們皆是由後悔以及汗水構成的。
閱讀一本書的內容,傾聽一首歌的歌詞,舞動一譜曲的旋律,這些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的,只是將其做到的內容和過程不同罷了。
林璇會選擇找自己商量而不是其他人,恐怕就是認為自己是她前進的一個‘過程’吧。
她在向自己尋求支援,但很可惜,佐佑不是愛心氾濫的人。
林璇變得依靠肯定是因為自己太過好心了,所以才她導致她現在出現在這裡,現在與自己談話。
看著對面的少女,她正側過頭去盯著遠處隱沒在黑暗中,模糊不清的大海。
為什麼很多人都會喜歡大海呢?硬要說的話,應該是大海能夠包容一切,抹消一切吧。
所以大海才成為了認了的垃圾場,充斥著各種廢棄物品,只是很多人不知道罷了。
凡是都有隱情,每個人都有不想說的事情,錯了,不是不想說,只是沒有找到可以說的人罷了。
所謂的見仁見智,可能就是這個意思了吧。
想到這裡,佐佑認為自己的思考模式存在著太多的錯誤,然而這種錯誤有些難以糾正。
正如《春物》中的大老師一樣,他擁有自己的價值觀,為此不會被影響,更加不會被阻礙。
勇往直前,或許可以這麼形容。
他之所以厭惡青春是基於自己的人生,之所以‘理解不了’戀愛是太過明白愛情這種東西,哎呀,哎呀,大老師還真是一個看破紅塵的教主大人,那天膜拜一下好了。
“比起犧牲自己去幫助他人,我認為應該去尋找更加恰當的幫助方式。”
接上了自己之前說的話,林璇這麼說道。
林璇的說法固然正確,可那終究只是理想的條件之下。
很多時候,佐佑以這句話開頭了。
“很多時候,事情不可能按照自己想象中的那般發展,如果沒有人願意犧牲的話,肯定無法達成那個只有犧牲才可以達成的目標了吧。”
“佐佑你也是這樣嗎?”
“當然,如果我有那樣的目標的話。”
“和書中的描寫一樣,難道佐佑你也看透了很多事情?”
“別把我說的好像是看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