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的,不過據《新五代史溫韜傳》,後梁耀州節度使溫韜曾盜昭陵: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宏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鐘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要是按照這個說法,則《蘭亭序》真跡經盜陵賊溫韜之手又復見天日了。然而,此後《蘭亭》真跡的訊息便杳如黃鶴,其下落如何,更是成為謎中之謎了。另外還有人認為,王羲之的《蘭亭序》可能是陪葬在唐高宗和女皇武則天的乾陵,但由於乾陵尚未發掘,所以一直無法得到證明,真是可惜了,可惜了!”
這陪葬寶物十一就是瓷器了,關於瓷器那歷史可就悠久了,三人要是真要論起來,這一天一夜也說不完了,不過對於最後一個陪葬寶物就是金銀器了。
我國發現最早的金器是在甘肅玉門夏代古墓中出土的金耳環。到了商代,金器已經得到了上層社會的廣泛使用,但商代金器以裝飾物為主,器物類則相對較少。
白銀出現晚於黃金。春秋時期的銀錯銅兵器,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使用銀器的例項。到了隋唐時代,金銀器的製作和應用達到歷史的巔峰。當時,除了飾物外,還生產餐具、茶具、佛教法器等生活器物,且品種大為增加。兩宋時期,不僅上層社會使用金銀器,連酒館食肆的飾品及飲食器皿也都使用金銀器。宋代金銀器無論在造型上,還是紋飾上,都脫離了唐代的富麗之風,變得素雅和富有生活氣息。明代的金銀器,造型莊重,裝飾華麗,雕鏤精細,而明定陵出土的金冠、金盆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然而,雖然在考古發掘中不斷會有金銀器的出現,但是誰也想象不出,在一座墓葬中出現560件金銀器是什麼樣子。1958年7月,定陵地宮經過兩年零兩個月的挖掘和清理,共出土了各類絲織品和衣物、金銀器、瓷器和琉璃器、玉石器、漆木器、首飾、冠帶和佩飾、梳妝用具、木俑、武器和儀仗以及諡冊、諡寶和壙志等器物2846件其中還不包括錢幣和紐扣,其中,光金銀器就有560件。在一座墓葬中挖掘出如此眾多造型別致、設計科學、工藝精湛、選料上乘的金銀器,只能是皇家陵墓所獨有了。
定陵所出土的560件金銀器,其中金器289件,最令人驚歎的是朱翊鈞的金冠和皇后的鳳冠。金冠用極細的金絲編成,冠上部鑲嵌了兩條金龍戲珠。而皇后在舉行慶典時所戴的鳳冠則共有4頂,形狀都差不多,每頂上都鑲有珍珠500多顆,寶石100多塊。另外,還有皇帝的龍袍,上繡12條形態各異的團龍;繡有各種花草及百子圖的皇后百子衣。
除金錠103枚、消災延壽錢100枚、吉祥如意錢17枚和銀錠65枚、鎏金銀錢192枚、銀餅1枚外,其他82件金銀器具大部分是宮廷的日用品,分別出自帝后棺內屍體上下兩側,少數放在了隨葬器物箱內。有些器底有許多劃痕,這表明有的器具是皇帝和皇后生前所使用過的生活用具。
定陵是萬曆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皇后的陵墓。建於1584到1590年,佔地面積18萬平方米。明樓簷下石榜刻有“定陵”二字,四角及臺階都用巨石拼砌而成。明樓內石碑上刻有“大明”和“神宗顯皇帝之陵”。明樓的正後部是陵墓的主體——地宮。
定陵地宮是目前十三陵中唯一被開發的地下宮殿,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座有計劃發掘的帝王陵墓。地宮共出土各類文物3000多件,其中有四件國寶:金冠、鳳冠、夜明珠和明三彩。
定陵的地宮全部用石砌成,多為青石,面積為1195平方米。內無樑架,為石拱券,相當高大。地宮中有7座4噸重的漢白玉石門,設計巧妙,開閉靈活。地宮中又分為正殿、配殿、前殿,和地上建築完全一樣。中殿原狀陳列著祭器,那裡三個漢白玉石座,座前各有一套黃色琉璃五供和一個青花大瓷缸,缸中原來盛滿長明燈燈油,供點長明燈用。後殿的棺床上停放著朱詡鈞和兩個皇后的棺木,棺旁放著裝滿陪葬品的26個紅漆木箱。
定陵早在萬曆帝生前就開始營建,歷時6年才完成,耗銀800萬兩。陵墓建成時萬曆皇帝只有28歲,直到1620年才正式啟用,那裡面能夠啟開這麼多金銀器就不是什麼意外的事情了。
定際只是明十三陵中的一座,明十三陵是中國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這裡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