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戰場上作戰且能戰的部隊,無疑都是由歐人或歐人血統佔多數(神聖天道國軍人)的軍人組成的。不計其數的和大清歐人外貌幾乎一樣的外國軍人,帶給大清國歐人的可不僅僅是國土遭到蹂躪,家園毀於戰火的痛苦記憶。還有一次次親眼目睹不可一世的八旗新軍在歐人軍隊的攻勢之前望風而逃。
以至於在戰爭後期,大清國的歐人士大夫中間流行起了這樣的段子,說大清八旗兵是“見敵才逃是為上勇,望風而逃是為中勇,誤聽訊息而逃是為下勇”。八旗天兵,不可戰勝的神話,在所有歐人心目中都成了一個巨大的笑話。而在戰爭中被當成炮灰的歐人練軍,在戰爭的中後期也在神聖天道國陸軍的幫助下進行了改編和重新裝備(為了讓他們更好的擔當炮灰),使之變成了準新式陸軍。到了戰爭結束的時候,這些由各自的軍頭控制的準新式陸軍的數量已經超過了旗人新軍,達到了12個鎮近18萬人。
如此龐大的歐人新式陸軍,大清國自然是不願意養也養不起的。但是要遣散他們卻又很不容易,這些軍隊的裝備雖然不行,但卻是在多年的戰爭中見過血聞過硝煙的。萬一把他們逼反了,旗人新軍能不能應付,可真的只有天曉得了!而為了安撫那些手握兵權的歐人軍頭,大清朝廷不得不委任他們擔當德意志、奧地利、波希米亞和匈牙利等地方的督撫。
此外,憲政改革的呼聲,也開始出現在了歐人士大夫之中。當最後結束戰爭的《香港和約》簽訂之後的第二年,前往巴黎參加會試的大清舉子就聯合向朝廷上書,要求進行憲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