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子”,不是高階軍官就是高階文官或者在天道書院當老師。可沒功夫去搞廣泛的新式教育。
……
“大人,江南義門是怎麼回事兒,兒豈會不知?”
杜十三姐開始新生活的同時,陳德興正和自己的老爹在定海軍港的岸邊邁步。軍港裡面空空蕩蕩,沒有多少船,也沒有多少兵。之前彙集在定海港的艦隊,現在大多分散去了福建、廣東和兩浙沿海,留在定海的並不多。而且今天又是年三十,除了必須的崗哨,其他計程車兵都在準備過節——其實就是休假和吃頓好的。
陳德興今天也沒有什麼公務。攻略兩浙的戰爭進行的很慢,因為每攻下一縣,就要招募軍戶,重分土地。這可都是要花功夫進行的。如果不是這樣打,而是拉攏義門,只取大城。兩浙倒是不難打,但是陳明卻無法將根基紮下去,也就沒有辦法調動兩浙的人力物力用於開拓殖民地了。
而兩浙義門,自然也是人力物力的一部分。
所以得到空閒的陳德興,就和親爹陳淮清說起處理江南義門的事情了。
“大人,還記得‘天竺之約’嗎?”
“天竺……”陳淮清微微點頭,“據說是個好去處,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物產富饒,不亞於江南啊!”
此時的天竺其實是中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現在的歐洲還是黑暗的中世紀,消費能力有限。大食又被蒙古蹂躪,殘破不堪,同樣沒有什麼消費能力。而天竺因為德里蘇丹國擊退了蒙古人的入侵,得已保住繁榮。而天竺特色的種姓制度,又確保了天竺上層統治者有足夠的財力進行消費,同時又讓天竺的手工業擁有足夠多的廉價勞動力。而且天竺的地盤也足夠大,人口也足夠多,的確是個好地方!
陳德興當然也不會忘記,歷史上輝煌鼎盛的大英帝國就是建立在剝削印度阿三的基礎之上。
“天竺的確不亞於江南!”陳德興滿意地點點頭,陳淮清能說出這番話,說明他這是花過一些心思研究天竺了。“不過要染指天竺也不容易啊。”
“密宗如何?”陳淮清問。
天竺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一個小世界。而天竺雖然列國林立,但是統治者大至少都是外來人。要麼是最早進入的雅利安人,要麼就是後來從阿富汗或西域進入的天方教徒。而早期進入的雅利安人又分成了婆羅門教和佛教兩大陣營。所以天竺這幾百年就是天方教、婆羅門教和佛教三家相爭。但是信奉佛教的波羅王國在幾十年前滅亡。所以天竺的佛教已經處於滅亡的邊緣,是三大教派中最需要外力支援的,因此也最容易投靠大明。那個達瑪波羅不顧波羅王女的身份投入陳淮清懷抱之中,原因就在於此。
“密宗的確是座橋,”陳德興思索著道,“但是密宗有密宗的利益,不入天竺時他們會支援我們,但一入天竺,他們想要的恐怕還是波羅王國。”
他站住腳步,回頭看著陳淮清,“而且,您沒有自己的勢力,這樣是沒有辦法建國的。”
陳淮清的確沒有自己的力量。陳德興有天道教,有士爵軍,有海商士紳,三大支柱撐起了一個大明帝國。但是陳淮清卻沒有屬於自己的團體,在這方面他甚至還不如那些投靠陳德興的軍閥。而沒有自己的團體,陳淮清就只能依靠陳德興分出一部分力量支撐他的國家。
可陳德興眼下卻不願意將自己的力量分散太多用於海外。因為陳德興的三大支柱中的核心其實是士爵兵,這些第一代軍事貴族是非常能打的,但是培養起來也不容易,要是大量的分封出國,陳德興自己的力量就削弱了。
而且這些人還是種子,需要他們繁衍出一個屬於陳明帝國的上層階級。現在大部分士爵還在四處征戰,還沒有在各地紮根,更別說繁衍出第二代、第三代。所以陳德興手中沒有大量計程車爵庶子可用——這些是麻煩,當然也是擴張的動力所在。
“德興,”陳淮清這時明白了兒子的意思,“是要吾把江南義門中人引為己用?”
“如何?”陳德興反問,“這些人還可用嗎?”
陳淮清拈著鬍鬚,思索著說:“義門中人數以十萬,才華出眾者自然車載斗量。只是為父要如何將它他們引為己用呢?”
“門客。”陳德興笑著回答。辦法他早就已經有了,就是讓陳淮清、陳德芳去效仿戰國時期的貴人公子,豢養門客。這“士”最早不就是戰國貴族們所養的門客嗎?
“孟嘗君養客三千,大人是朕的生父,大哥兒是朕的兄弟,你們養客三萬又何妨?”
三萬門客?如果算上家眷